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巢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紅廉印跡·非遺傳承”實踐團走進宣州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后探訪皖南花鼓戲博物館、宣城市博物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和中國宣紙文化園,用腳步感知紅色歷史,用雙手觸摸非遺溫度。
在皖南花鼓戲博物館,木質戲臺上斑駁的戲服、陳列柜里老舊的戲本,無聲訴說著這項國家級非遺的滄桑歲月。當非遺傳承人陳老師現場演示《打瓜園》選段時,俏皮的唱腔與靈動的身段讓我們瞬間沉浸其中。在老師手把手指導下,我們笨拙地學習花鼓戲的“十字步”和鑼鼓節奏,盡管動作生澀,但油彩描畫在臉上的溫度、竹板敲擊在手心的震顫,讓我們讀懂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真諦。
走進宣城市博物館,青銅器上斑駁的紋路、泛黃的紅色家書、明清時期的廉政碑刻,讓我們仿佛翻開了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松柏蒼翠如海,49米高的紀念碑直指蒼穹。在講解員哽咽地敘述中,隊員們仿佛看見1941年那個血色寒冬,聽見新四軍戰士“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吶喊。

通過中國宣紙文化園的參觀,隊員們重新建立起對“一張紙”的認知。踏入中國宣紙文化園,濕潤的空氣里浮動著檀皮特有的草木清香。曬紙房內,非遺師傅手持松針,正俯身修補烘壁上的一張宣紙,動作輕如點水。“這張紙從選料到成紙有108道工序,要花整整三年。”講解員的話讓同學們瞪大了眼睛。在“三丈三”宣紙作坊,兩位老師傅合力抬起近4米長的竹簾,數十次沉入紙漿池又緩緩抬起,水波晃動間,一張薄如蟬翼的巨型宣紙逐漸成形。“原來‘輕似云絮’不是夸張!”

本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場文化探索之旅,更是在實踐中長才干的生動課堂。同學們感受到文化傳承不只是書本里的概念,而是可觸摸、可參與、可創造的生活敘事。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宣州之行為起點,繼續探索文化精神,講好中國故事,讓青春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征程上綻放絢麗之花。(文、圖/吳鴻喆 初審/許航 復審/王震宇 終審/汪世義 發布/金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