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健,男,漢族,1999年2月生,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人,中共黨員,信息工程學院17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班學生,在校期間擔任班級班長,學院學生會主席一職,在校期間曾獲得校二等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干部、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優秀網宣員等榮譽。在2021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考入重慶交通大學材料與化工專業。
仲夏的一個午后,風和日暖,與李同健學長約在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會辦公室——那個幾乎占據他大半大學時光的地方見面。我對李同健學長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帥氣陽光又細心負責的助導。當我提前趕到推門進入時,發現學長早已到達,逆著光的他正翻看著一本書,我開始走近他,了解他的四年大學生活。

經歷豐富,不斷嘗試新挑戰
李同健學長的經歷與我們想象中優秀考研學長的例子似乎大相徑庭,不是平靜寂寞的研學生活,沒有鋪天蓋地的學科競賽獎項,他總是笑稱:“我就是個混子!”但是這個“混子”卻擁有著滿滿一頁紙的各種優秀榮譽稱號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談及此,李同健回憶到,其實自己一直是一個比較悶的人,甚至面對陌生人就不太愿意說話。似乎很難想象一個有點“社恐”的文靜大男孩是如何擔任兩年的學生會主席,在講臺上大放光彩;如何活躍在組織和班級的活動中,獲得48分素質拓展分;如何擁有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實習經歷的。“其實剛進大學,我就是個二愣子,啥也不懂。”李同健回想起剛進大學時的他,懵懂又迷茫,但是他記住了一位學長告訴他的,不要怕,沒人知道以前的你,大學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起點。于是大一的他開始克服恐懼,一邊緊張到手抖一邊在講臺上發言;他開始跟著助導,競選班長,加入院學生會組織,參加各種活動;他帶著零經驗加入了話劇社,積極參加公眾演出,主動迎接挑戰,甚至創造挑戰。
大二時的他競選成功,擔任了信息工程學院學生會主席,在同屆學生都僅是部門負責人的情況下,他深知自己的上任既是老師們的信任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他沒有逃避、退縮,而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用真誠和努力做好各項工作,“當然會有很多坎坷,不斷地溝通就很有必要,我還是想盡力把每一項工作做好吧。”他用溫柔的語氣說著堅定的話。在他擔任兩屆學生會主席期間,他帶領團隊取得運動會總排名第三、健美操大賽亞軍等一系列突破性獎項。在這幾年里,工作始終都在李同健心里排首位,他曾因組織活動時的疏忽被批評,內疚到哭過,也曾為帶領成員們完美舉辦活動而笑過。他坦言,這兩年的確充滿挑戰和艱難,但是很多東西就是一點點堅持下去就成功了,所有壓不垮他的,都會讓他成長。當學生會主席讓他收獲的不僅是豐富的經歷,更多的是一次次面對挑戰、克服挑戰的成長和耐壓性,這也成為他的考研期間的巨大助力。
大二時他一心想著考公,便主動報名了巢湖學院暑期大學生骨干掛職鍛煉,并爭取到了赴馬鞍山市和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為期四十天的掛職鍛煉機會。在那四十天里,他帶著學生會主席的經驗進入了機關管理中心負責后勤,也在那里遇到了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和縣人大代表會結束,當時的辦公室主任讓他負責接待與會人員,沒有任何經驗的他,不清楚流程,不懂接待禮儀,一時手足無措。李同健描述當時的他努力冷靜下來后,立刻詢問服務員和主任一些注意事項,按部就班完成了任務,最終順利結束了為期四十天的實踐鍛煉。
不同于大家印象里對于理工男還是計算機專業男生“格子衫”、“木訥”的印象,李同健熱愛籃球,對于攝影也頗有見解。當被問到他也許一直會堅持的事情時,他毫不猶豫地說道:“籃球,這也是我考研期間唯一的娛樂項目。”對于籃球的熱愛讓他加入了信息工程學院的籃球隊,并拿下了2019年湯泉杯的亞軍。他拍攝的照片也曾被作為巢湖學院《湯山青年》期刊的封面。
似乎在每一個領域李同健都發著光,將事情盡力做到最好,這個“混子”混得一點也不簡單。或許就像他說的:不斷嘗試、挑戰,因為你其實到更好的你,那個過程是可以無限想象的,只有不斷嘗試,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
心有所向,咬定青山不放松
“李同健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他永遠都清醒自己要做什么,清楚自己的目標并且會堅持付出努力。”信息工程學院的何平老師談到李同健時評價道。
心有所向,不懈奮斗,這大概就是李同健一路向前的秘訣吧。高中時的李同健并算不上十分優秀,第一年高考失利的他并未達到本科線,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復讀。盡管父母并不相信他是想好好學習,甚至勸他放棄復讀,他始終堅定:“我覺得我可以考上,我認為我不應該僅僅是這樣的結果。”果然,在第二年高考前的他幾乎次次模考都超過了往年一本分數線。盡管第二年臨近高考時發生了一些突發狀況,他依舊考上了巢湖學院,在這里展開了新的學習生活,擁有了新的方向。
當我忍不住拋出疑問,為什么選擇考研而不是考公,明明多年學生會主席的經驗和社會實踐經歷等綜合因素,似乎都在為考公助力,舍棄這些優勢選擇考研不是很可惜嗎?李同健微微一笑,說道:“不可惜,在經過嘗試和考量后,我的選擇和決定就是考研。”原來在大二時他也曾將自己的目標定為考公,甚至在暑期掛職鍛煉的那段時間里看完了一遍公務員考試必備科目《行測》。他詳細地了解和體驗公務員日常工作后發現,他想要的似乎并不是慢節奏的按部就班,而是不斷進取,不斷突破創新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猶豫不決,他迅速切換了目標,并著手開始為考研作準備。
與其他很多人一樣,在李同健備戰考研的路上的第一道攔路虎就是英語。當他告訴我他高中英語經常不及格時,我看著他四級531的高分不禁有些詫異。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實我考了4次四級才過的。”我的佩服轉為驚訝:大二時他剛接手學生會工作,又是班長,繁復的事情使他并沒有花費精力在四級考試上,只考了361,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均是以幾分之遙與425及格分失之交臂。一直事事做到盡善盡美的學生會主席,難道要就此被英語四級難倒?李同健暗自發力,吸取之前的教訓,找到自己的弱項——只有80多分的聽力,開始正式地系統性復習英語。“當時想著拿四級當一個衡量標準,如果四級不過考研英語又該怎么辦,也算是當了這么久學生會主席,過四級的帶頭模范作用也是要起好的。”李同健坦誠自己當初的想法。于是他開始向自己的方向,不斷奔跑。在備考期間,他每天八點到達圖書館,先背半個小時單詞,每天下午和晚上再分模塊練一會真題,對于聽力短板他選擇從聽力app和B站技巧班參與課程學習。李同健對自己的方向和規劃十分清醒,他不受那些五點多到圖書館占座的同學影響,也不贊同那些上廁所時爭分奪秒記單詞的做法,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注重效率。臨近考四級的前幾天,他日復一日持之以恒地背單詞,并且每天上午抽一個小時左右做閱讀理解真題,最后拿下了滿意的好成績。
“可能是我比較執拗吧,決定的事情都會自己給自己壓力去努力做它。”聞君子當如巖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君子當心有所向,自強不息。李同健也的確做到了他給自己立的flag——事事起模范作用,沒有炬火自成光。李同健對于自己提及現階段的目標也十分地清醒:研究生階段好好學習,畢業后回到母校或家鄉當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或輔導員。迷茫的人像水中的月亮,模糊又易碎;而李同健對自己道路的清醒讓他像炬火,發出張揚的光,堅韌而明媚。
充足準備,平庸就會變幸運
“其實我一直覺得當一個人能力不足時,足夠充分的準備就會帶來最大程度的幸運。”李同健談到自己的考研之路感慨道。這個觀點是他一直踐行了四年的宗旨。大一時的李同健,內向又懵懂,在選擇競選班長后,深知自己的實力或許不足以勝過競爭對手的他在競選演講的前一天晚上,因事在合肥返巢湖車上的李同健覺得盡管是現場發揮,還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于是他開始撰寫、背誦競選稿。這些充分的準備讓他即使站在講臺上雙腿發抖,也能侃侃而談,成功地拿下了班長的職位。
漫長的備考生涯對于李同健來說只有一句:“很充實!”說出這三個字時,他臉上的滿足和誠懇給人極大的感染力,似乎這是一段讓人無比享受、回味無窮的旅程。李同健的充實備考生活是日復一日的早上六點起床到晚上十點睡覺的規律作息,是按部就班一天近12個小時的高效學習。由于疫情原因,這一屆考研學子的備考之路顯得有些不一樣,對于李同健來說也是的。詳細了解考研學長的經驗貼后,李同健明白數學科目的準備要趁早,于是從大三的寒假他便開始著手復習。然而居家隔離的安逸環境摧殘著人的耐性,“當時人十分的浮躁,家里的環境的確不那么適合學習,數學書攤開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李同健同很多人一樣遇到了“知識不進腦子”的困難。家里的環境不合適?那就每天騎二十分鐘電動車到圖書館。集中不了注意力?那就不死磕數學,輪換著科目復習。在返校后,距離考試僅兩個月時,李同健遇到了又一個困難,和自己同一個目標院校的優秀室友,總是和他一起組團做同一份模擬卷,互相比較成績。面對每次比自己高幾十分的數學試卷,李同健的心慌了,他立刻意識到繼續下去只會陷入“焦慮”與“學不下去”的惡性循環,果斷退出了組團寫題的隊伍。盡管坎坷不斷,李同健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付出一定會有收獲,即使沒考上,至少自己也能感受到取得的進步,至少也能為學弟學妹樹立一個不斷努力爭取的榜樣形象。
“考研其實比高考復雜多了,這個時候‘選擇’可能比分數更重要。”李同健感慨道。在確定準備調劑后,他便立刻開始聯系學校和導師,詳細查閱和了解各大高校和各個專業信息。最終,他被重慶交通大學錄取材料與化工專業錄取,可是一切并沒有結束,他又開始忙于了解該專業詳情,聯系課題與計算機有關聯的導師。
從考研的點滴準備到調劑學校時周全的考量,無一不驗證著李同健“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宗旨。“支撐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可能是我心里清楚如果考不上等待我的是什么,平平凡凡的家庭是沒有能力為我安排好的工作,我只有足夠努力,才能足夠幸運。”李同健還分享了他很喜歡的一句座右銘:不要自欺欺人,因為結局不會和你一起說謊。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那么多童話,更沒有那么多逆襲,沒有驚人的智商,沒有優渥的家境,平凡的我們便只有依靠足夠充足的準備,讓平庸變得幸運。
和學長交談的時間似乎過得飛快,想到李同健學長一直十分詫異“我并不優秀,為什么能被采訪”。我現在卻愈發明白了,李同健學長身上那份由內而外的溫潤與親和下,包裹了展露著鋒芒的青年自強不息的斗志。“如果你覺得你的祖國不好,你就去建設它……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此后如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當學長讀出這段激勵了他很久的話時,我也仿佛看見了學長身上的光。
采訪手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李同健學長讓我看見了溫潤穩重,看見了自強不息,初見時逆著陽光的學長,在太陽落山的此刻似乎依舊閃耀。不要在奮斗的年紀里選擇安逸,不要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正當少年時,我們又怎可甘于平庸呢?(文/施雅妮 圖/受訪者提供 審/陳士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