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精神品質、鍛煉大學生綜合社會實踐能力,也為尋訪戰疫抗洪一線故事,弘揚志愿者精神,信息工程學院“尋訪戰疫抗洪先進人物”團隊暑期三下鄉線上社會實踐活動之尋訪戰疫抗洪故事,弘揚志愿者精神于8月1日正式開始。團隊成員各自在家鄉展開尋訪活動,通過探訪曾奮戰在戰疫抗洪一線的工作者,了解戰疫抗洪一線故事、宣傳并弘揚志愿者精神。
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漢爆發,隨即迅速席卷全國各地,一場無硝煙的戰爭自此拉開帷幕。隨后自入梅以來,南方地區受強降雨的影響,多地發生較嚴重的洪澇災害。中央火速制定防御方案,各地互相配合,共同抗擊疫情、防控洪水。中國速度在疫情和洪水面前,再次被激發。
在尋訪活動開始前,實踐團成員通過線上聯系對尋訪戰疫抗洪先進人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團隊成員分析交流了各自所在地區防疫和抗洪情況,共同思索解決方式,根據團隊成員所在地的情況不同分配尋訪任務,制定尋訪計劃。
尋訪活動于8月1日正式開始,實踐團成員龍成鳳來到安慶市望江縣涼泉鄉涼泉街社區尋訪社區抗疫先進人物,在與社區抗疫工作者的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在疫情蔓延前期,社區積極響應國家防疫政策,組織社區群眾各自居家隔離,每日統一采購生活物資,經完全消毒后依次分發至各家各戶,待疫情情況得到控制穩定后,居民可申請自行采購生活用品,在提前控制居民接觸的情況下,社區抗疫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8月2日,實踐團成員龍成鳳再次展開社區尋訪活動,對抗疫期間自愿參加社區防疫的居民李女士進行了采訪,在問到防疫期間有沒有印象深刻、感觸頗深的事情時,李女士說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在社區門口設置排查點的時候,因為檢查的比較仔細,所以就費時了點,但是我就看到社區居民對此沒有抱怨,也沒有發生什么爭端,都挺配合的,我就覺得當時就是挺讓人感動的。”

8月3日,實踐團成員羅佳雯與成員劉慧一同來到蕪湖市鏡湖區腰埂村所管轄的區域防汛點,當地村民正在哨棚里實地監測水位線。實踐團成員采訪當地抗洪工作者時了解到由汛期引發的大面積強降雨使得當地部分區域水澇較為嚴重,腰埂村緊急啟動防汛抗洪工作,在長7.1公里的埂壩上設立12個哨棚,每日6人輪崗,10名巡堤人員和50名防汛應急人員,值崗人員一日需跑籌12小時,晝夜輪換。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成員發現在防汛工作中,監測水位線這一工作也大有學問,需對特定防汛區域的水位線設置三線水位,超過11.00m設為防水位,超過12.50m為警戒水位,超過14.00m為保證水位。在一線防汛人員風雨無阻地堅守防線的情況下,防汛工作自7月7日開始,至今進展一切順利。

8月5日,實踐團成員羅佳雯與成員劉慧再次來到蕪湖市鏡湖區腰埂村志愿抗洪服務哨棚展開尋訪活動。防汛哨棚所處環境較為艱苦,每逢強降雨,哨棚便在狂風暴雨中飄搖。在防汛點一天的尋訪過程中,實踐團隊成員感受到洪災情況的危急,同時也了解到當地政府部門對基層抗洪工作的重視。在防汛點雖然環境艱苦,但不論是青年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每個人都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眾志成城,協力抗洪。

尋訪戰疫抗洪先進人物工作陸續完成后,實踐團成員整理好收集到的戰疫抗洪一線故事,以動態分享、朋友圈展示、社區宣傳等方式傳播以紀念和感謝一線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傳遞舍己為人、不計回報的志愿者精神。
滴水暗藏世界兮,沙漠陸架;蘊含生命兮,小中有大。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與由猛烈且持續的強降雨所帶來的洪澇災害對全國人民來說是難關、是挑戰、更是考驗,面對困難,舉國同心,協力攻破;面對挑戰,我們勇往直前,竭力戰勝。志愿者精神存在于人們的心中,戰疫抗洪精神更是會永存,在你我之間相傳。(文/苗倩文 圖/劉慧、龍成鳳 審/陳士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