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改革開放劃時代的壯舉,傳承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7月2日——7月18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尋紅色足跡 憶崢嶸歲月”紅色藝術之旅實踐隊走進鳳陽縣,在鳳陽這片紅色熱土上,用藝術表達賡續紅色基因,觸摸民族根魂,感悟時代使命,以青春實踐書寫新時代的奮斗答卷。該團隊成功入選“傳承小崗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2025年安徽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紅色江山紅色路 青春力量青春行”專項省級團隊。

邂逅鳳陽古韻:探尋歷史與文化的奇妙交響
鳳陽縣素有“花鼓之鄉”“改革之鄉”“曲藝之鄉”以及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多重美譽,文化底蘊深厚。 7月2日上午, 實踐團踏入鳳陽縣博物館,感受古中都的輝煌與典雅。展館內,蟠龍石礎見證皇城威嚴,史前文明展喚醒神秘記憶,金發冠折射明代審美,中都城模型再現工匠智慧,花鼓藝術承載百年文化,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碼鳳陽歷史的“鑰匙”。實踐團成員在這里觸摸歷史脈絡,感知文化溫度和歷史厚度,深刻理解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

7月2日下午,實踐團來到鳳陽縣文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鳳陽花鼓的激昂鼓點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慶紅以一曲《鮮花調》展示了鳳陽花鼓的獨特魅力,實踐團成員在肖老師的指導下,紛紛拿起鼓槌學習花鼓動作,親身體驗這一傳統藝術的精髓。訪談中,肖老師分享了她的傳承故事,她表示傳承與發展傳統技藝,要堅持守正創新,為此,她大膽嘗試將花鼓與健美操結合,編排成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的健身操。實踐團成員被肖老師透在骨子里的熱愛和堅守深深打動,更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堅守與文化擔當。


對話改革熱土:循跡小崗故事與時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已經寫入小崗村的歷史記憶和發展基因中。帶著這份敬畏之心,7月3日,實踐團走進小崗村,在“當年農家”,那張按滿18枚紅手印的“生死契約”靜靜陳列,視頻展示柜中老支書嚴金昌的深情回憶,讓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小崗精神”的內涵。在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館內泛黃的工作日志、穿過的舊布鞋、磨損的電動車鑰匙等展品,展示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任職期間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崇高精神,讓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紛紛表示:“做為新時代青年,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腳踏實地、勇于擔當,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活動期間,實踐團成員與“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關友江面對面交流,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改革故事與奮斗歷程,親歷者以最真摯的情感再現了那段激情燃燒的小崗歲月,曾經只是書本上的文字現在已變成鮮活動人的“故事”,使得隊員們對“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精神代代相傳:書寫青年擔當與文化振興的時代答卷
在這片改革熱土上,實踐團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小崗村的改革故事為藍本,創新設計了紅色主題繪本,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簡潔的文字,將小崗村的傳奇歷程娓娓道來。同時,以鳳陽花鼓為主題,將花鼓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小崗村的紅色精神完美融合,精心編排了原創舞蹈。此外,實踐團成員還化身熱情的講述者,走進學校課堂和廣場集市,用生動的語言講述小崗村的變革與豐收。


為了讓小崗村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實踐團成員還通過拍攝紀錄片、制作微團課等文化藝術形式為小崗村精神的創新性傳承注入青春智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根,紅色精神是前進的魂。”當實踐團踏上歸途,鳳陽那激昂的鼓點與偉大的改革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個成員的心中,成為青年學子砥礪前行、不懈奮斗的強大力量源泉。實踐團成員將帶著這份赤誠,繼續深入鄉野沃土,用藝術語言講述改革精神,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活力!(文/蔣志星、湯重 圖/侯厲娜、胡佳逸 初審/左勁中 終審/胡傳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