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用專業知識為特殊教育賦能,7月2日—4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藝’心‘益’意,點亮繁星”特殊兒童幫扶團在指導老師張碧影、湯重的帶領下走進合肥市蜀山區思語兒童康復中心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創新采用藝術療愈與心理輔導深度融合的方式,精心為“來自星星的孩子”搭建起成長支持平臺,用愛與專業為他們的成長之路添磚加瓦。

專業賦能,多維療愈暖人心
7月2日上午,實踐團成員抵達思語兒童康復中心后,與中心工作人員開展了對接交流會。在了解相關情況后,實踐團成員依托學前教育、音樂表演、應用心理學三大專業優勢,設計了五大特色課程。自然藝術療愈課程上,孩子們用樹枝、花葉制作相框,心理學專業的志愿者同步觀察創作行為以評估情緒狀態;撕紙面具舞會里,孩子們挑選動物面具,并在志愿者的協助下制作屬于自己的面具,提升色彩感知能力;手工課堂融合折紙、盒裝設計,讓孩子們在參與盒裝設計、折紙活動中鍛煉雙手,精細動作能力不斷增強。


“紅綠燈”游戲通過將指令和動作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們鍛煉反應能力,為讓孩子們在熟悉的環境中逐漸適應,志愿者邀請家長陪同參與,循序漸進增加難度,科學助力孩子們的成長。心理沙盤模擬則以“我的家園”為主題,孩子們在沙盤中自由擺放各種物件,構建心中的家園,志愿者捕捉孩子們的內心投射,引導其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知。

實踐團整合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學多學科專業力量,形成“課程設計—心理評估—環境創設”協同機制。前期,團隊成員通過與康復中心老師、家長的深度溝通,初步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并對部分課程加以改進,提高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在課堂中,志愿者時刻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對不能跟上課堂進度的孩子進行耐心指導。此外,團隊還提前開展特殊教育知識與急救培訓,每節課安排兩名志愿者全程陪伴,課堂中還有經驗豐富的特殊教育老師隨時提供指導與支持,確保團隊成員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做出合理的反應,切實保護孩子們與自身的安全。

成果豐碩,點亮微光護未來
活動期間,舉辦了“七彩成果展”,展示了孩子們的作品,如自然畫和折紙,吸引家長全程參與;拍攝的療愈影像將以Vlog形式發布至社交平臺;團隊還為特殊兒童舉辦了一場專屬音樂會,孩子們在音樂中盡情釋放自己,享受著音樂帶來的快樂與自信。活動結束后,“‘藝’心‘益’意,點亮繁星”特殊兒童幫扶團將持續創作并發布形式多樣的特殊教育普及作品,如科普視頻、電子漫畫等,展示特殊兒童的成長歷程,提高社會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關注度。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特殊兒童送去了溫暖與專業支持,更讓實踐團成員在服務中深化“仁愛之心”。教師教育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推動“藝術療愈+特殊教育”融合實踐,為特殊兒童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搭建橋梁,讓青春力量在公益事業中閃光。(文/王睿瑾、陸亞男 圖/徐婷婷、吳茗怡 初審/左勁中 終審/胡傳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