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8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赴郎溪縣“茶嶼青行·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宣城市郎溪縣,以姚村鎮白陽崗為調研重點,同步走訪大佛山養心谷與觀天下景區,開展了文旅融合賦能鄉村發展的深度調研。
古韻新生探養心
實踐團首先來到大佛山養心谷。在煥發新生的永錫堂古建筑群,師生與文旅負責人深度探討古宅活化路徑。這座精心修繕的古宅正轉型為集文化展示、研學體驗、休閑養心于一體的文旅地標。隊員們用鏡頭記錄梁柱雕花、靜謐庭院,留存珍貴影像。

移步萬畝生態茶園,蔥郁茶壟隨山起伏如碧波翻涌。團隊深入茶山察看長勢,與茶農交流種植技術革新與品牌建設挑戰。特寫鏡頭下白毫微顯的茶芽,訴說著這片沃土的產業潛力。
云巔攬勝謀新篇
翌日攀登石佛山,壯麗的圖景瞬間征服實踐團隊成員。憑欄遠眺,視野開闊無窮,腳下,蜿蜒曲折的天子湖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遠處,蔥郁的丘陵如綠色波濤般層層疊疊,一直延伸至地平線;點綴其間的城鎮村落,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白墻黛瓦印茶史
踏入白陽崗,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寧靜秀美的鄉村畫卷。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前行,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

房屋外墻上滿是與茶相關的記載和墻繪。那些蒼勁有力的文字,記載著白陽崗悠久的茶歷史,從兩漢時期茶的傳播,到本地茶品的獨特淵源,每一句都引人探尋;而墻繪中,古人品茶論道、茶農辛勤勞作的場景栩栩如生,仿佛將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讓人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已深深融入白陽崗的血脈。

青檀古樹光陰記
在白陽崗,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那些見證歲月變遷的古樹。有著“飛龍檀”之稱的安徽省一級古樹青檀,樹干粗壯扭曲,猶如一條蓄勢待發的蛟龍,盤根錯節間盡顯滄桑與堅韌。枝葉繁茂如巨傘,為大地灑下一片陰涼。樹下的介紹牌詳細記錄著它的樹齡、品種等信息,隊員們圍在古樹旁,聽村里老人講述著關于它的傳說。相傳乾隆南巡時曾在此樹下休憩,后將其采摘的野茶賜名“瑞草魁”成為貢茶。它不僅是自然的奇跡,更是白陽崗歷史的活化石,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記憶與情感。

探訪匠心非遺茶
實踐團隊成員深入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瑞草魁茶文化,采訪非遺傳承人陳全榮,了解瑞草魁茶千年歷史及制茶工藝。陳全榮講述其從部隊退伍后四十余年堅守茶山,在專家指導下恢復古法工藝并融合現代技術,使瑞草魁茶重現光彩,成為省級非遺項目的故事。他帶領實踐團現場觀摩了“鮮葉采摘、攤青、理條、做型、烘焙、篩選和成品”七道傳統工序與現代設備協同作業的制茶過程,并教授大家瑞草魁的采摘手法。

活動尾聲,實踐團觀賞以瑞草魁為主題的鄉村彩繪墻,見證文旅融合為非遺注入新活力。通過此次實踐,青年學子深刻感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風拂茶山韻長響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不僅是身體的跋涉,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隊員們在實踐中不僅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能力,更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種子。未來,隊員們將持續關注白陽崗的發展,用所學知識和實際行動,助力這座美麗的茶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白陽崗的茶香飄得更遠,讓更多人領略到它的獨特魅力。

實踐團隊成員以專業視角深耕郎溪熱土,從古建筑活化到茶產業升級,在調研中發現問題,在對話中凝聚智慧。他們用鏡頭記錄古韻新生,用腳步丈量產業脈搏,用問卷觸摸民生溫度,為鄉村振興獻出青春方案。(文/張梅、李香儀 圖/代佳鑫、李香儀 初審/左勁中 終審/胡傳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