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德智體美勞”五育,彰顯美育浸潤特色,展現鋼琴音樂課程思政的獨特魅力,2024年1月2日,教師教育學院音樂系在藝術樓音樂報告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鋼琴思政教學觀摩音樂會。教師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朱玉票、副院長蔡廣、音樂專業負責人顧婷婷和音樂系部分師生觀賞了音樂會精彩表演。
此次鋼琴思政教學觀摩音樂會作為教師教育學院“‘美育浸潤’音樂實踐周”系列音樂會最具特色的演出活動之一,由楊丹老師精心策劃,包括上午場《鋼琴之夢,西方經典》和下午場《鋼琴之韻,中國之音》兩個主題場次。在音樂會上,同學們演湊的一首首飽含愛國情懷和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曲目扣人心弦,跳動的音符,昂揚的旋律,讓在場的所有師生和聽眾沉浸其中。
《鋼琴之夢,西方經典》為外國鋼琴作品音樂會,演奏了《肖邦練習曲OP10NO1》、《肖邦練習曲OP10 NO8》,海頓的《降E大調奏鳴曲第三樂章》,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六月》,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F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莫扎特的《莫扎特奏鳴曲K545》第一樂章,德彪西的《阿拉伯風格曲NO.1》、《小黑人》,門德爾松的《無詞歌》等作品,其中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世界經典,通過演出同學們切身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加深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作品的理解,培育全球視野,從而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同時將唯物主義辯證法強調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等思想體現在鋼琴教學中,達到思政教育和美育浸潤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效果。


此外,為了達到音樂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音樂會特意從作曲技巧的角度安排演出順序,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再到現代音樂,展現了西方音樂在作曲技法和表現力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帶領師生逐步了解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和各種風格特點,感受西方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在美的享受中增長知識。
《鋼琴之韻,中國之音》為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音樂會以“感受作品、感知音韻、感悟意蘊、升華情感”為基礎,以鋼琴獨奏、四手聯彈形式分兩個部分演繹十四首中國鋼琴經典作品,每一首作品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精神以及現代社會生活的獨特詮釋,同時也是鋼琴音樂和中國文化的完美融合。通過這些作品,進一步激發演奏者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理解,增進修身立德,培育家國情懷,讓在場所有師生和聽眾一起暢游在音樂海洋,感悟民族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魅力和當代中國的偉大發展,這場演出體現了美育浸潤和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

音樂會演奏的十四首中國鋼琴作品,涉及紅色經典、器樂改編、民歌改編、原創作品四部分內容,既有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也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現代新作。《快樂的女戰士》選自舞臺劇《紅色娘子軍》,表達女戰士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山火》、《春舞》展現出極強的民族音樂風格,樂曲旋律明顯、節奏歡快,體現出彝族人民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樂觀和熱情;《彩云追月》、《夕陽簫鼓》展現了我國民族器樂與鋼琴的完美融合;《水草舞》為芭蕾舞劇《魚美人》中的音樂,表現了海底世界水光熠熠、玲瓏剔透的意境,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旋律優美如歌;此外,還有《新疆舞曲》、《花開夢芳菲》、《楓橋夜泊》、《歡》等數首曲目,皆贏得了陣陣掌聲。

音樂會在演奏者富有情感和張力的表演中完成,一首首感觸人心的旋律與嫻熟精湛的技巧,觸動了同學們學習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求知欲;一句句細致詳實的講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熱愛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培養了同學們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音樂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才華和藝術造詣,也彰顯了教師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未來,音樂表演專業將繼續秉承“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的宗旨,進一步凸顯“藝術育人”和“美育浸潤”的教學路向,守正創新,努力進取,為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音樂人才和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文/楊丹 圖/樊明霞 初審/鄭艷 終審/蔡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