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教育,推動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7月4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赴無為市劉渡鎮“走進留守兒童—青年有愛,溫暖與共”鄉村振興促進團,來到劉渡鎮農林村開展文藝類支教實踐活動。
初見農林,感受鄉土人文之情
7月4日清晨,團隊成員背上行囊,將上課需要的鋼琴、音響、畫材等搬到了車上,從巢湖學院出發到達無為市農林村村委會,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熱情接待,會議室里,孩子們整齊地坐在椅子上,他們目光如炬,好奇又不失聰慧,興奮地與團隊成員打招呼。隨后,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馬寧東攜駐村工作隊舉行了簡單的見面會。據介紹,農林村位于無為市劉渡鎮西南,位置相對偏僻,人口比較少,由于勞務輸出是本村經濟的重要來源,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目前,產業發展是種植水稻、蓮藕以及養殖螃蟹。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鞏固脫貧,實現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一直積極努力幫扶村里組織,推動產業、生態、人文的發展。對巢湖學院實踐團的愛心舉動表示感謝,希望實踐團這次的社會調查和對小朋友們的活動指導,能夠讓小朋友們感受到巢湖學院大學生的熱情,得到藝術的熏陶,有利于今后的成長。

相約而談,暢聊幼兒發展之需
隨后,團隊成員通過與村干部訪談,咨詢村里留守兒童的情況,從村里留守兒童的情況、學校的設施建設、以及村里的解決策略等方面提出問題,了解村里的留守兒童目前接收文藝類教育狀況以及村兩委對舉行支教這類活動的看法。村支書李羽和駐村工作隊戴繼平談到,村里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師資力量短缺,尤其體現在假期。孩子們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很少開展,非常缺乏這方面的學習。對于巢湖學院實踐團的到來,村兩委認為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了解藝術、體驗藝術的機會。為了進一步地了解留守兒童生活環境和家庭的實際需求,團隊成員走進村里,到家家戶戶訪談。通過問卷調查,詢問村民對藝術類課程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家孩子的藝術類課程受教育情況。


筑夢童心,唱響山水田野之歌
本次文藝類支教課程安排首節是音樂課。團隊成員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運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分別向孩子們介紹簡譜的基礎知識,彈奏鋼琴作伴奏。美妙靈動的音符從指尖流瀉而出,柔美恬靜,團隊成員深情領唱,孩子們一字一句地看著手里的樂譜,他們鼓舌揚唇,輕輕晃蕩著身體,歌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孩子們逐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神情專注,傾情投入。在鋼琴聲的伴奏下,孩子們逐漸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音樂課結束后是美術課。認識冷暖色,并結合身邊的事物區分是基礎,“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冷暖色嗎?”“現在讓我們用自己手上的畫筆,分別創作一幅冷色系和暖色系的圖畫?!焙⒆觽兎e極回答問題。課程中,孩子們暢所欲言,互相分享他們畫畫時的想法。課程即將結束時,大家互相贈送自己的繪畫作品,團隊將提前準備的畫筆、畫紙等繪畫學習用品贈送給孩子們,大家同學同樂同成長。

在舞蹈課上,孩子們跳起了民族舞。通過學習傣族舞的基本手位動作,孩子們跟著團隊成員一旋一轉,一起一躍,在舞蹈中揮汗,在音樂中釋放。團隊成員告訴孩子們,舞蹈可以使你的身體更加輕盈,在形體、習慣和心靈上帶來巨大的改變。孩子們跟著團隊成員的示范,在舉手投足間,享受舞蹈的熏陶。
體育課的內容是足球和籃球,頂著高溫酷暑的天氣,汗水挨著兩鬢,孩子們仍活力滿滿,對運動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少。雖然他們年齡較小,個頭不高,但身體健康行動矯健,非常靈活。兩位成員認真講述拍球、運球技巧,拉球、腳踩球的動作練習,球在他們的手腳間翻滾、跳躍,他們仔細聽成員們的講解,認真地練習這些動作。成員們不??滟澓⒆觽儨蚀_性、協調性,鼓勵他們多加練習,讓運動成為一項熱愛,一種習慣。

結束時,一名小朋友拿著自己的小相機害羞的說,“我也想給你們一起拍張照片?!睂嵺`團隊成員和孩子們站在一起,比了個“耶”的手勢,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菡萏盛放,相約紅幢翠蓋之間
短暫又充實的支教活動圓滿結束,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印象深刻,幾節課程無法將團隊所有的所學發揮,期待下次菡萏盛開、膏肥蟹黃之日,還能共賞此琴音。通過本次暑期“三下鄉”支教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體驗了不同于學校的社會生活,見證了奮斗在新時代基層的“實干家”們,同時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服務基層的使命感,真正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孩子們也獲得了藝術的熏陶和體育的錘煉,有利于提高鄉村兒童的興趣、拓展他們的視野,促進全面發展。(文/吳紅霞 圖/唐香君、劉永鑫、吳媛媛 初審/左勁中 終審/朱玉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