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為石能言;薪火相傳,方能永存。上千年歷史的孕育演變,巢湖民歌記錄了當地人民的風土人情,芳香四溢。然歲月長河緩緩流過,巢湖民歌那悠悠鄉音也被籠上了一層薄紗,為傳承與保護巢湖民歌,挖掘巢湖民歌的紅色記憶,7月1日—7月2日,在指導老師徐頻頻、湯重的帶領下巢湖學院“探尋巢湖民歌的紅色記憶”實踐團來到銀屏鎮開展“一院一鎮一品”實踐活動。

探尋:身傳口教綿延不息
7月1日上午,團隊來到了銀屏鎮文化站,在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引薦下,隊員們見到了巢湖民歌傳承人黃蓉霞與陸成保,兩位老人雖已年過古稀,但一講起唱巢湖民歌,他們眼神中閃爍的熱愛依舊如此熱烈。

通過與兩位老人的交談,我們了解到了他們最早接觸巢湖民歌的故事。“因為從小就喜歡唱,聽到人家唱民歌我一聽就會了……”。巢湖水域豐富,是稻米產區,巢湖民歌的重要分支巢湖秧歌傳唱由來已久,巢湖秧歌以“喊秧歌”最為著名,從黃奶奶口中了解到了她生產隊中“打歌頭子”的故事,還現場演繹了一段“山歌子好喊吔唉~,口哩難開~;粑粑好吃吔~,磨難挨~唉吔~唉~”,歌聲中充滿了勞動的熱情,在高亢的歌聲中,隊員們仿佛置身豐收的稻田,看到了農忙勞累眾人高歌的場景。指尖敲擊桌面,陸爺爺與黃奶奶伴著節奏高唱,隊員們也忍不住跟唱,大家第一次在現場感受到了巢湖民歌的魅力。談到巢湖民歌中蘊含的軍民漁水之情,黃奶奶回憶到:“小時候新四軍北上南下,看到新四軍,我們就給他們唱民歌,表達對他們的擁護和愛戴。”

在談到巢湖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時,兩位老人表示:“現在年輕人很少有人愿意主動來唱,我們現在每周都會去固定的地方去傳唱民歌,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巢湖民歌。”隊員們被老一輩民歌手透在骨子里的熱愛和堅守深深打動,也越發堅定了傳承和保護巢湖民歌的決心。

追憶:紅色基因歷久彌新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銀屏山人民為謀求自身解放、追求和平幸福作出了不懈努力,付出了巨大犧牲,為革命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樣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情感烙印在一首首巢湖民歌中。
7月1日下午,帶著對巢湖民歌滿滿的熱情,團隊成員前往銀屏鎮新四軍東進抗日第一槍紀念館和銀屏革命老區展示館,追憶承載在巢湖民歌中的紅色基因。展館內,一張張生動的照片、一件件寶貴的文物、一段段動人的故事讓隊員們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從艱苦卓絕處淬煉,在百折不撓中壯大的百年征程。參觀過程中,隊員們看到了黃奶奶提到的《南山來了新四軍》的曲譜,湯重老師向隊員們講述了背后蕩氣回腸的黨史故事,在徐頻頻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高唱:“打起(唻)鑼鼓我迎(唻)親人(唻),南山上來了新四(哎)軍……”高亢悠長的旋律喚起了隊員們的紅色記憶,嘹亮的歌聲生動展現了革命先烈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崇高精神和家國情懷,讓隊員們深受教育和鼓舞。


傳承:紅色經典代代相傳
在充分學習和了解巢湖民歌后,7月2日,實踐團成員赴花山社區面向小學生開展巢湖民歌教學。活動中,隊員們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入巢湖民歌的發展歷程、特點和演唱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小朋友們對巢湖民歌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唱環節,隊員們教小朋友們唱《南山來了新四軍》《巢湖好》,從音符開始講起,手把手、一對一地引導他們,并用拍桌子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打節奏數節拍,教他們開嗓。期間,隊員們還向小朋友們講述了巢湖民歌背后的紅色故事,讓紅歌精神代代相傳。

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下,隊員們用民歌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孩子們是快樂的,也是美好的。教室內,孩子們稚嫩的歌聲與實踐團成員們的領唱聲交織,一同譜出了文化傳承的悠揚樂章,這讓每個人都從音調的起伏中領略到巢湖民歌的魅力,更讓孩子們近距離感悟到巢湖紅色革命的發展與變遷。

此次實踐活動隊員們在參觀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教學中品味非遺風采。通過調研實踐,團隊成員進一步了解了巢湖民歌的紅色歷史,在未來,隊員們將立志發揮好新時代大學生的活力與斗志,主動肩負起時代賦予青年的責任,為將優秀非遺文化傳承好、保護好奉獻青春力量!(文/黃蘇晴、孫晰媛 圖/張錦秀 初審/左勁中 終審/朱玉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