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馬鞍山和縣,暑氣漸濃,卻擋不住青春的熱忱。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16名大學生志愿者組成“全心全益”支教實踐團隊,分赴禹錫社區、海峰社區、大橋社區、新城社區及功橋社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愛心支教志愿服務活動。實踐團隊圍繞“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理念,志愿者們將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用生動課堂與暖心陪伴,為和縣小朋友們送上了一份充實而有意義的夏日禮物。

以德潤心,傳承文化根脈:品格塑造與傳統美德浸潤
德育課堂始終貫穿“潤物細無聲”的理念,通過文化傳承與實踐引導,讓孩子們在感知中樹立正確價值觀。語文課上,志愿者以“詩仙李白”為切入點,講述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風骨,結合其在馬鞍山留下的詩作,解讀“正直與堅守”的品格。歷史課則聚焦“和縣本土故事”,從七七事變的講解中讓孩子們在家鄉歷史中厚植家國情懷。中國傳統節日是德育的鮮活教材。七夕節組織“牛郎織女”故事會,引導理解“忠貞與陪伴”;中元節講解“祭祖感恩”的習俗,延伸到“尊重長輩、珍惜親情”的日常踐行。



安全教育課更注重規則意識與責任擔當。志愿者通過“安全情景劇”讓孩子們扮演“闖紅燈的行人”“玩火的小孩”,在笑聲中明白“規則是保護自己的鎧甲”;結合“防溺水”“防詐騙”等案例,分組討論“遇到危險時該怎么辦”,既掌握自救安全技能,又懂得“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大橋社區小朋友默默在課后說:“我現在會提醒奶奶‘過馬路要等綠燈’了!”



以知啟智,鑄牢成長基石:知識傳遞與思維啟蒙
智育課堂打破書本界限,讓知識在互動中自然生長。作為每年暑期學業幫扶的品牌特色項目,每日暑假作業輔導貫穿愛心支教全過程,志愿者們耐心解答數學難題、梳理語文知識、耐心為小朋友講解錯題,讓小朋友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高效完成了所有學科的暑假作業,深受家長和小朋友們的一致好評。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志愿者們根據學院泡泡趣味英語公益課堂“學中玩、玩中學”教學理念,開設了不同難度的英語趣味課堂,從最基礎的26個英文字母,到逐漸有難度的單詞詞性講解等,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學科專業優勢。禹錫社區五年級的劉同學說:“這個暑期,老師解答了我好多英語難題,我特別開心!”



科普課堂則是拓寬視野的“魔法窗口”。地理課上,志愿者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在地球儀中認識中國的地理知識,講解“為什么會有四季更迭”;生物課則走進昆蟲世界,觀察螢火蟲的絨毛、蝸牛的爬行,用“手中的畫筆”記錄昆蟲的印記;心理健康課上,小朋友們通過切身表演學會如何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科技探索更讓人著迷——海峰社區的“機器人小課堂”(機器人的運作原理)、禹錫社區的:科學小實驗(太陽能小風扇),讓孩子們瞪大眼睛追問“為什么”。暑期作業輔導中,志愿者們用“你覺得這道題和昨天的科普小實驗有聯系嗎?”引導思考,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以體強心,鑄牢強健體魄:以筋骨為筆,書寫活力篇章
體育課堂以“趣味”為鑰匙,讓運動成為快樂的源泉。每周的“活力課堂”里,“三人兩足”“老鷹捉小雞”等團體游戲讓新城社區的孩子們在奔跑中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海峰社區的“紅綠燈”和搶板凳游戲中,孩子們喊著節奏互相鼓勁,有人絆倒了就笑著說“沒事,繼續”。



舞蹈課將韻律與協作相結合,志愿者們編排的“健康拍手舞”“童趣恰恰”,讓禹錫社區的孩子們在扭動中釋放活力;才藝大賽上,“集體舞蹈秀”更是驚艷全場,孩子們跟著音樂整齊擺動,眼神里滿是自信。海峰社區的妞妞一開始總怕跳錯動作而不敢跳,在志愿者“跟著節奏就好,錯了也可愛”的鼓勵下,漸漸敢站在隊伍前排領舞,她說:“跳舞讓我覺得自己很棒!”



以美育人,點亮藝術之眼:審美熏陶與才藝潛能激發
美育課堂是想象力的“孵化器”,手工、折紙、石膏娃娃、漆扇彩繪輪番上演,讓孩子們在創作中感受美、表達美。折紙課上,志愿者們教折“千紙鶴”“愛心翅膀”,新城社區的孩子們發揮想象力,給紙鶴畫上“翅膀花紋”,說要“讓它帶著愿望飛”;手工課用卡紙、扭扭棒做“蝴蝶”,功橋社區的孩子們在蝴蝶上寫上祝福,說要“送給爺爺奶奶,讓他們開心”。




最受歡迎的是石膏娃娃彩繪。禹錫社區的孩子們圍坐一桌,給白坯娃娃涂頭發、畫衣服,有人選“彩虹色裙子”,有人畫“superhero(超級英雄)”戰衣,志愿者用英語笑著問“Is this your favorite color?”,孩子們舉著作品大聲回答“Yes!”。這些親手完成的作品被帶回家時,有人驕傲地說“這是我做的藝術品”。

以勞賦能,培育實踐精神:動手實踐與勞動意識養成
勞育滲透在支教的細節里,讓孩子們在動手中理解“勞動創造價值”。手工課結束后,功橋社區的孩子們主動收拾碎紙屑、整理桌椅;課前值日生制度讓每個孩子輪流擦黑板、擺桌椅,功橋社區的浩宇說:“現在我知道老師每天打掃教室有多累了。”

結合社區資源,志愿者組織“社區小管家”活動,孩子們跟著志愿者老師們學習擦拭宣傳欄,幫圖書角整理書籍。禹錫社區的王同學說道:“看到干凈的桌子,我覺得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這些點滴勞動,讓“責任”二字悄悄住進小朋友們的心里。

團隊負責人曹瑞晗表示:回望這一個月的歷程,心中滿是溫熱與感慨。從巢湖學院的校園到和縣五個社區的課堂,我們用熱忱搭建起知識與陪伴的橋梁。孩子們眼中的好奇與笑容,是最珍貴的回饋;而這場雙向奔赴的成長,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三下鄉”的意義——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責任的傳承。這段時光,終將成為我們青春里難忘的注腳,激勵著我們繼續以所學所長,服務社會、溫暖他人。
團隊負責人周慕雪表示:一個月的支教時光很漫長,也收獲頗多,讓我明白了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深刻含義。而且這也是我第一次擔任外出實踐活動的負責人,從一開始的項目申報、過程實施和實踐總結,充分鍛煉了我的組織管理協調溝通能力,讓我也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我們秉持志愿服務精神,在各自的事業中發光發熱,讓我們共同期待“全心全益”的下一個十年。
一個月的時光像本寫滿故事的相冊,離別時,孩子們的手繪感謝信上,歪扭的字跡里藏著最真的不舍。16名大學生志愿者深知,這個夏天最珍貴的收獲,是看見孩子們眼里的光——那光里,有知識的星,有品格的暖,更有對未來的無限向往,而那一束光將永遠留在馬鞍山和縣的夏日記憶中。

下一步,外國語學院團委將繼續精心打造“全心全益”志愿服務品牌,通過拓寬宣傳渠道,不斷打響志愿品牌知名度,擴大項目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愛心支教服務中去,為“全心全益”項目的師資力量提供充實保障,同時著力助推“雙減”工作落到實處,豐富青少年兒童的假期生活,將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送進基層,讓廣大鄉村留守兒童從該項目實施中受益。(文/曹瑞晗、余仁能 圖/實踐團隊成員 初審/李磊 終審/張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