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導論》課程標準
1.前言
1.1課程代碼、名稱
課程代碼:FL2064118
課程中文名稱:語言導論
課程英文名稱: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nguistics
1.2學時與適用對象
課程總學時32學時,本標準適用于四年制英語(師范)本科專業。
1.3課程屬性
1.3.1課程地位
《語言導論》是英語專業培養方案中專業核心能力模塊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的主要目標及任務是全面地向學生介紹語言學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能系統地了解語言(特別是英語)的語音、文字、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用等主要方面知識,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響的語言學理論和原則,從而加深對人類語言這一人類社會普遍現象的理性認識,并具備一定的運用語言學理論解釋語言現象、解決具體語言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和學習語言的能力。
1.3.2 課程性質
《語言導論》是英語專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課程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為本位,以適應當代教育和崗位需求的發展和需要,就所需要掌握的語言學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教學,為學生以后的語言理論學習、語言教學能力的發展及相關后續課程的開設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1.3.3課程與課程群的聯系
在學本課程之前,學生要先修《英語語音》、《英語語法》、《基礎英語》等基礎課程,《語言導論》是英語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之一,與《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和《二語習得》等專業課并行,為以后的深造和英語教學奠定基礎。
2.課程教學設計
2.1 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和依據
本課程依據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專業自我發展能力;掌握英語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在語言現象和語言素材方面的分析能力;運用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運用,能利用所學的知識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懂得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能在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具備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能夠在中小學、教育機構等勝任英語教學與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英語教育人才,
2.2課程設計思路
(一)課程設計的依據根據教師崗位對教師語言理論能力的要求以及根據未來職業對本專業學生更高語言應用能力的要求,以任務型教學為指導,設置了英語語言學的教學。(二)課程目標、內容結構確定的思路通過研究性教學和批判性思維的激發和訓練,讓學生逐步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理解英語語言學是英語學習的必由之路和理論制高點。因此,本課程采取微觀語言學為主和宏觀語言學為輔的教學思路,以語言基本的音、形和意為教學切入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真諦。(三)課程目標實現的途徑通過課前的啟迪和引導、課中的討論和探究以及課后的歸納和總結,三位一體,逐步推進,讓語言學學習者樂在其中,成為語言的智者和哲人
3.課程目標
3.1總體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英語語言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視角看待語言,從而認清語言學習的本質和規律,為后續的深造和英語教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3.2具體目標
3.2.1知識方面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掌握語言學中的語音和音位知識,特別是厘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掌握詞法(形態學)知識,學會詞的切分和結構;掌握句法知識,學會句子的成分分析、句間的轉換生成及功能視角理解句子;掌握基本的語義理論。包括詞義和句義理論;掌握語用理論,弄清語義和語用的關系以及相關的語用學理論;掌握跨語言分析語言現象的方法,如從社會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等等看待語言的產生、發展等等
3.2.2能力方面目標
本課程在培養學生用科學方法分析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解決具體語言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邏輯推斷能力、理性思辨能力、文獻查詢能力以及語料數據收集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3.2.3 素質方面目標
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熟悉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熟悉英美國家的主要文學理論和作家作品等,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職業素質目標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尊師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愛國奉獻等職業道德與素質,從而使學生能自覺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習慣的意識。
4.內容標準
4.1課程內容確定的依據
本課程的基本目標就是提高英語專業(師范)的學生在未來的英語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的英語語言學理論知識和語言學理論的語用能力,包括語音學、語法學、和語義學、語用學以及二語習得等方面。本課程從培養中小學教師的總體目標出發,結合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實際要求,力求向學生提供未來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語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為學生在畢業后短時間類成為合格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知識來源,同時為進一步在語言學方面的深造打下扎實的基礎。
4.2教學內容安排
為了有效的進行語言學課程的教學和本學科的特點,從微觀方面,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用豐富的語言素材例證講解和分析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包括語言和語言學、語音學與音系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的基本內容,以及組織學生討論提高內容:形態學和句法學的關系、句法學和語義學的關系、語義學和語用學的關系等等。本課程的課堂學習時間為32學時。課堂教學之外推薦相關章節的課外延伸文獻,同時進行課外輔導、答疑。
4.3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本章節理論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英語能力和理解能力,適當進行調整。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如下:
表1 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表
序號 | 教學單元名稱 | 教學目標與要求 | 建議學時 |
1 | 語言和語言學 | 熟練掌握和理解什么是語言,語言的本質特征,語言的功能,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語言學研究中的幾對區別概念,理解語言的本質特征和功能。 | 6 |
2 | 語音學與音系學
| 理解并掌握語音學及其分支的定義,發音器官的名稱和部位,英語元音和輔音的描述與分類,語音學和音系學的區別,音系學的重要概念,音位過程和音位規則,區別性特征,超音段特征。 | 4 |
3 | 形態學 | 理解并掌握形態學的研究范圍,語素的定義,幾組形態學重要概念的關系和區別,構詞法 | 4 |
4 | 句法學
| 理解并熟練掌握句法關系,直接成分分析法,句法功能,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 | 6 |
5 | 語義學
| 了解有關意義的主要理論,熟悉語義學的主要概念,掌握詞語意義和句子意義的相關知識,并能用于分析具體語言問題。 | 6 |
6 | 語用學 | 理解并熟練掌握語用學的定義,言語行為理論,會話暗含理論,關聯理論,禮貌原則,掌握語用學的主要理論,能將之用于分析具體的話語語料,指導日常交際。 | 6 |
5. 實施建議與要求
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本章節語言學理論的難易程度和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和個體差異,采取課堂講解和課后個別輔導相結合,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此外,向學生推薦相關章節的課外讀物。
5.1師資隊伍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以上畢業,具備英語語言學相關知識和較強的語言理論運用和語言現象的分析能力。
5.2教學條件
5.2.1使用教材
戴煒棟、何兆熊. 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2.2主要教學參考書
1)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王松年、石小娟. 現代語言學基礎教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4.
5.3教學組織與管理
課程教學由教研室主任負總責,課程組組長負責具體的組織與實施。主講教師和本課程成員共同編寫大綱、教案等教學資料。主講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啟發式和交互式教授方法。同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討論語言學的相關問題,查閱文獻資料,提高語言學的理論水平。具體的課堂形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資料回答問題→教師介紹和講解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教師提出案例素材→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評價→學生、教師共同總結、歸納。
5.4教學方法與手段
運用現代化手段,發揮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優勢,注意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語言學實際問題分析能力的結合。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啟發式和交互式教授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時,通過豐富生動的語言例證教會學生觀察分析語料、歸納演繹出自己的結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入研究型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就某些學習專題開展課題研究、學習匯報,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5.5 課程評價與建議
本課程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原則,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理論掌握和知識運用等方面。過程性考核占總評的30%,具體包括三項內容:考勤及作業、小組專題匯報和教師評價;終結性考核為期未考試,占總評的70%。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的結果合成為總評分數,總評分達60為及格
表2 考核成績表
考核類別 | 序號 | 考核內容 | 考核方式 | 單項成績(百分制) | 權重 | 考核結果 |
過程性評價 | 1 | 平時出勤 | 點名等 | 25 | 0.25 |
|
2 | 課堂紀律 |
| 20 | 0.2 |
| |
3 | 參與討論 |
| 25 | 0.25 |
| |
4 | 作業 |
| 30 | 0.3 |
| |
過程考核總成績 |
| |||||
終結性評價 | 5 | 理論考核(閉卷考試) |
| |||
最終成績(過程考核成績占30%,期末考核成績占7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