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導論》課程標準
1.前言
1.1課程代碼、名稱
課程代碼:FL2064116, FL2064117
課程中文名稱:英語文學導論(一)、(二)
課程英文名稱: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I, II
1.2學時與適用對象
課程總學時64學時,本標準適用于四年制英語(師范)專業。
1.3課程屬性
1.3.1課程地位
本課程是英語(師范)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核心能力課程,與《西方文明史》、《語言導論》共同構成了英語(師范)專業人文素養能力的主要課程。作為本專業高年級的專業課程,英語文學導論需要學生大量的閱讀,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必要的文學理論,是對學生閱讀理解和人文素養能力的綜合考查。而作為英語語言文學學科的重要方向課程,英語文學導論要求學生在打牢基本功的同學,通過文學作品和理論提高文學素養,進入豐富的英語文學殿堂。
1.3.2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英語(師范)專業高年級的重要課程,既培養學生的文學閱讀和理解能力,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本課程以培養學生了解和熟悉英語文學所具有的的文學要素、文學流派、文學原理和文學批評等知識為目的,結合具體文學體裁和文學理論的介紹,使學生掌握鑒賞和分析文學作品的必要技巧,從而打牢英語語言和文學基礎。
1.3.3課程與課程群的聯系
本課程與《綜合英語》、《英語閱讀》、《高級英語》、《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英語文學作品選讀》等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英語(師范)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文學導論課程區別于文學選讀課程,所學知識是英語專業學生接觸英語國家國別文學之前必須了解的文學基本常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學原理和文學批評知識,并為《高級英語》和《英語文學作品選股》等其它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在本課程學習之前,學生需對相關課程群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前修課程:《綜合英語(一)、(二)、(三)、(四)》、《英語閱讀(一)、(二)、(三)、(四)》、《英語國家概況》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對英語文學導論課程起著重要的知識結構支撐的作用。
后續課程:《英漢/漢英筆譯(二)》、《語言導論》、《英語文學作品選讀》、《語用學與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本課程起著理論與實踐融合貫通、應用于實踐的作用。
2.課程教學設計
2.1 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和依據
我國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與學科建設,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提升。本課程以《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為指導,以新國標為依據,適合本科英語教學,且具有一定課堂教學操作性,向學生系統性傳授了解和熟悉英語文學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識。結合應用性本科高校的定位,本課程突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棄了長篇小說或長詩的教學,通過介紹和分析文論發展的脈絡,幫助學生理清各流派的著眼點。不僅培養和夯實本專業學生的語言基礎,更是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文學思想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2.2課程設計思路
長期以來,英語專業本科英美文學課一向注重文學史和選讀的教學,但這類教學模式及相關教材都是以教材或教學內容為中心,沒有能夠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英美文學作品眾多,如何讓學生接受和掌握學習英美文學的方法,比簡單的作品欣賞要更加重要。因此,課程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英語文學導論由小說、詩歌、戲劇、文論和文學術語等部分組成。在64學時的教學中,以主要的三類文學體裁,即小說、詩歌、戲劇的特征、要素和流派為主線,精選經典作家的代表作品,分析文本及具體要素,讓學習者掌握鑒賞、分析文學作品的必要技巧。每一小節由“要素介紹”、“文學作品選讀”、“作品評論”、“要素分析”和“課后討論”五個部分構成,啟發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扼要地闡明基本概念和術語,為分析作品做準備。區別于傳統的文學選讀欣賞課程,打破知識傳授的固有教學模式,探索符合本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的新方法。學生的課業評價采取過程性考核,突出平時的課堂參與,重點考察學生的應用能力、復雜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課程目標
3.1總體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對文本及具體要素、主要文學理論進行分析討論,啟發學生進行文學閱讀和評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文學思想的多元性。學生通過課下閱讀、課堂討論、課后反思等環節,真正掌握欣賞和分析文學作品必要的技巧。結合文學史和選讀作品,重點通過文學評論及文學理論的分析介紹,讓學生仔細斟酌,深化對作品主題的認識,感受文學潛在的魅力。附上的作家生平簡介、創作背景及與主題相關的名言,旨在深化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完整的文學評論和補充閱讀幫助學生從中學習寫作文學評論的方法和研究論文寫作的體例,掌握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和現象的能力。文論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認識每一種文論的局限和不足,并使其真正理解和運用該文論給人啟示的理論視角及闡釋文學或文化現象的方法。
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后應該具備下列能力:
(1)專業能力:具備基本的文學作品閱讀和欣賞能力;具備分析各類簡單文學作品體裁的能力;具備運用文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主題的能力;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查閱相關文獻,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并撰寫一定文學批評文章的能力。
(2)方法能力:主要包括具體課程學習方法能力,比如培養學生的文學理論意識,提高學生對具體文學要素分析的能力,了解小說、戲劇、詩歌等不同體裁概念、特征、類型等要素的能力。
(3)社會能力: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以及較為清晰地思維能力。
3.2具體目標
3.2.1知識方面目標
(1)了解小說和詩歌的文學要素。
(2)能夠具體分析類似主題作品在立場、觀點和風格上的差異。
(3)能夠分析文學評論和要素。
(4)能夠了解戲劇的概念、特征、要素和發展等。
3.2.2能力方面目標
(1)能夠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獨立思考,培養復雜性的文學思維。
(2)能夠運用文學評論的方法分析具體文本。
(3)能夠對文學術語進行總結,了解文學背景。
(4)能夠基本讀懂英美文學相關學術論文。
3.2.3 素質方面目標
(1)能夠具備積極探索、努力鉆研的素質。
(2)能夠加強對學科的認知能力,具有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在具體文學作品分析和文論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相互配合、共同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文本細讀視為最低目標、文學批評作為最高目標。
4.內容標準
4.1課程內容確定的依據
本課程設定的相關內容,結合了英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本專業學生基本素質、目標市場對英語(師范)專業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在低年級打下語言基本功的基礎上,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不斷提高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量,熟悉英語文學所具有的文學原理和文學批評等知識,掌握20世紀各重要文學理論,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語言和文學的理解能力。
4.2教學內容安排
(1)在保證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要求學生了解和明確文學體裁的定義、特征、要素和類型,要求學生分析不同文本在立場、觀點、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深化對作品主題的認識,了解20世紀西方文論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本課程分上、下兩部分,兩學期共計64理論課時,內容涵蓋英語小說、詩歌、戲劇和西方文論的介紹。講授時,盡可能以篇幅適當的文本作為分析對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示英語文學的多樣性,有目的地在本課程中加入了文學批評,旨在深化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3)課堂講授實行啟發式,力求突出重點,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學閱讀能力。文學課對學生閱讀能力要求高,課前需要大量閱讀工作。學生課前需要梳理文論發展的脈絡,了解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重要性,并能用批判性思維分析文本。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預習和復習,充分利用好各種新媒體資源。課后需對當次課程進行系統復習回顧,結合具體文本,分析文學體裁的定義、特征、要素和類型,了解基本的文學理論。夯實學生的文學興趣,打牢英語文學基礎。將根據正常教學進度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按時完成。
4.3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表1 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表
序號 | 教學單元名稱 | 教學目標與要求 | 建議學時 |
1 | Fiction | Understand fiction, and know the plot, character, point of view and tone, theme and style of fiction. By selected commentaries and further reading, understand fiction as a literary genre. | 16 |
2 | Poetry | Understand poetry, and know the voice: speaker and tone, diction, imagery, figures of speech, and sound and rhythm of English poetry. By selected commentaries and further reading, understand poetry as a literary genre. | 16 |
3 | Drama | Understand drama, and know Shakespearean comedy, the problem play, the feminist theatre, and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By selected commentaries and further reading, understand drama 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 16 |
4 | Literary Criticism | Understand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including Marxist criticism,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feminist criticism, and postcolonial criticism. By such literary criticisms,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es in further readings. | 16 |
5. 實施建議與要求
5.1師資隊伍
本課程教師共4人,包括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教授、副教授、助教,師資隊伍職稱、學歷、年齡和學緣結構相對合理,多數教師從教超過20年。對英美文學相關內容熟悉程度高,在核心期刊及省級期刊發表文學類論文數篇。課程負責人能夠履行職責,近五年在本科學報發表英美文學相關論文5篇,有一定的學術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5.2教學條件
5.2.1使用教材
楊金才, 王海萌. 文學導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3.
5.2.2主要教學參考書
(1)伊格爾頓. 文學理論導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2) 邵錦娣, 白勁鵬. 文學導論(第2版)[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守仁. 英國文學選讀(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陶潔. 美國文學選讀(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2.4 其它資源
iCourse網絡課程
5.3教學組織與管理
1. 嚴格執行學校教學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2. 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學任務書、試卷等教學文件完備規范,保存情況好,有自身特色。
5.4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教師重視教學法的學習和研究;靈活運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教授文學知識;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積極實施教學方法改革,學生課程學習效果較好,對英美文學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較好。
5.5 課程評價與建議
表2 考核成績表
姓 名 |
| 班 級 |
| |||
學 號 |
| 專 業 |
| |||
考核類別 | 序號 | 考核內容 | 考核方式 | 單項成績(百分制) | 權重 | 考核結果 |
過程性評價 | 1 | 平時出勤、考勤 | 點名等 | 20 | 0.2 |
|
2 | 課堂表現 | 課堂發言、語音、英文詩歌背誦等 | 40 | 0.4 |
| |
3 | 課后作業 | 小作文、讀后感等 | 40 | 0.4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過程考核總成績 |
| |||||
終結性評價 | 8 | 理論考核(閉卷考試) |
| |||
最終成績(過程考核成績占30%,期末考核成績占7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