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師范類專業建設任務清單
表1:中學教育專業建設任務清單(硬指標)
維度 | 監測指標 | 參考標準 | 專業現狀 | 建設任務 | |
課程與教學 | 1 | 教師教育課程學分[1] | 必修課≥10學分 總學分≥14學分 | 必修課15.5學分,選修課6學分,總學分21.5學分 | 繼續優化教師教育選修課程 |
2 | 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10% | 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44.5學分/總學分167 =26.65% |
| |
3 | 學科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50% | 學科專業課程學分(19.5+32.5+35+6)93學分/總學分167 =55.69% | 繼續調整學科專業課程設置 | |
合作與實踐 | 4 | 教育實踐時間 [2] | ≥18周 | 18周 | 增加教學技能的實訓時間 |
5 | 實習生數與教育實踐基地數比例[3][4] | ≤20:1 | 學校有統一的教育實踐基地 | 繼續加大優質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力爭每年增加1-2個新的實踐基地。 | |
6 |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 | “雙導師”數量充足 | 校內有見習指導教師,每位教師帶6名左右的師范生,校外實習有實習指導教師 | 繼續加強雙導師制的實施 | |
師資 隊伍 | 7 | 生師比[5] | ≤18:1 | 現有在校生(16級-19級)632/教師(專任教師28)=22.57%
| 生師比達標需要36位教師,需要增加8位教師。 |
8 | 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 | ≥2人 | 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3位(柯應根、周建華、楊曉燕、吳兵、張曉冬、潘愛華),外聘中學教師2名 | 加大校外中學高級教師的聘任力度,力爭再外聘2-3名中學高級教師,外聘教師應該有學校財務工資流水。引進學科教學論教師1名。 | |
9 | 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8] | ≥學校平均水平 | 高級職稱8名(教授3人(其中田平教授19年12月退休),副教授5人)/專任教師28人=28.57% 。高級職稱教師急缺 | 按照生師比達標測算,8(現有高職稱人數)/36(生師比達標教師數)=22.22% 低于學校31.11%的高職稱比例,達標還需高級職稱教師5人。加大引進高職稱教師力度和內部培養的政策性支持,職稱評審向外語教師適當傾斜。 | |
10 | 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9] | ≥60% | 碩士學位以上教師23人/專任教師28人=82.14% | 加大引進博士力度,對外國語學院教師外出攻讀博士學位給予支持。 | |
11 | 中學兼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10] | ≥20% | 中學兼職教師尚未安排課程,只是來進行講座和實習指導 | 讓外聘中學教師參與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中來,安排2名外聘教師進行選修課教學。 | |
12 |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中學教育服務經歷 | ≥一年 | 有多名教師在中學掛職鍛煉。多名教師有中學從教經歷。 | 與區域內的中小學加大合作力度,力爭5-10名教師在未來3年內在中小學掛職鍛煉。 | |
支持 條件 | 13 | 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 ≥13% | 2018年38.78/775.07=5.00% | 加大教學日常運行支出,滿足最低比例要求。 |
14 | 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 ≥學校平均水平 | 793.05元低于學校平均水平1,676.02元 | 加大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 |
15 | 生均教育實踐經費[14] | ≥學校平均水平 | 2259.30元高于學校平均水平264.2元 |
| |
16 | 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15] | ≥30冊 | 135.2699 | 分年度圖書館每年繼續購買英語教學方面的最新中英文圖書。 | |
每6個實習生配備中學學科教材≥1套 | 實習生沒有配備中學英語教材,自己準備的相關中學英語教材 | 按照師范認證要求,購買中學英語教材100套,從七年級到高二每個年級每學期10套。 | |||
17 | 微格教學、語言技能、書寫技能、學科實驗教學實訓室等教學設施 | 有 | 現有4個語音室,1個口譯實驗室,但沒有相應的微格教室、教師教學技能實訓室 | 新建微格教室1-2個,教師教學技能實訓室1個,VR外語沉浸式教學實訓室1個。 | |
學生發展 | 18 | 畢業生初次就業率 | ≥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平 | 95% | 繼續拓寬就業渠道,強化就業指導。 |
19 | 畢業生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 | ≥75% | 47.79% | 制訂政策性獎勵,認定學分,加大學生參加教資考試的筆試和面試輔導。 | |
20 | 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 | 畢業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 | 畢業生進入培訓機構和私立中學從事教育工作的比例為42.48% | 加強學生的教育情懷培養,邀請中學英語教師開設講座,鼓勵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 | |
表2: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任務清單(硬指標)
維度 | 監測指標 | 參考標準 | 專業現狀 | 建設任務 | |
課程與 教學 | 1 | 教師教育課程學分[1] | 必修課≥44學分 總學分≥64學分 |
|
|
2 | 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10% |
|
| |
3 | 支撐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相關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20] | ≥20% |
|
| |
合作與 實踐 | 4 | 教育實踐時間[2] | ≥18周 |
|
|
5 | 實習生數與教育實踐基地數比例[3][4] | ≤20:1 |
|
| |
6 |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幼兒園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 | “雙導師”數量充足 |
|
| |
師資 隊伍 | 7 | 生師比[5] | ≤18:1 |
|
|
8 | 專任教師占本專業教師比例[6] | ≥60% |
|
| |
9 | 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8] | ≥學校平均水平 |
|
| |
10 | 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9] | ≥60% |
|
| |
11 | 幼兒園兼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10] | ≥20% |
|
| |
12 | 專業教師幼兒園教育服務經歷 | ≥一年 |
|
| |
支持 條件 | 13 | 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 ≥13% |
|
|
14 | 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 ≥學校平均水平 |
|
| |
15 | 生均教育實踐經費[14] | ≥學校平均水平 |
|
| |
16 | 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15] | ≥30冊 |
|
| |
每6個實習生配備教師教學參考書≥1套 |
|
| |||
17 | 保育實踐、實驗教學、教學技能訓練、藝術技能訓練(舞蹈、美術、鋼琴等)等教學設施 | 有 |
|
| |
學生發展 | 18 | 畢業生初次就業率 | ≥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平 |
|
|
19 | 畢業生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 | ≥75% |
|
| |
20 | 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 | 畢業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 |
|
| |
表3:師范類專業建設任務清單(軟指標)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存在的問題 | 建設任務 |
1.培養目標 | 1.1目標定位 | 調研論證不夠細致全面,缺少政府主管部門、專業師生、畢業生代表等參與培養目標的論證,
| 加大與中學和教育機構的聯系,要有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大學管理部門、專業師生、畢業生代表等參與論證目標定位,要符合國際中學教師培養的新趨勢,密切關注中學教學尤其是教學改革發展和人才需求動向,根據學生發展需求,依托就業市場方向做出調整和改動。 |
1.2目標內涵 | 部分目標內涵表述不夠準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貫徹學校和學院的辦學理念與堅持教學原則的思路和措施不夠具體。 | 繼續細化目標內涵,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培養目標分解中如何具體落實學校和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原則,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措施和保障。 | |
1.3目標評價 | 目前培養方案的參與人員還不夠全面,缺乏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評價結果,缺乏評價的合議機制,缺乏對培養目標制定過程和質量的有效監控。 | 盡快建立對于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的多方合議機制,定期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健全與完善培養方案評價體系和制度。 | |
2.畢業要求 | 2.1師德規范 | 畢業要求中部分表述不夠嚴謹;目前沒有師德質量評價與考核標準
| 把“中小學”字樣換成“中學”;系統構建師德規范養成體系,制定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師德質量評價與考核標準,并對2020屆畢業生進行師德規范考核。 |
2.2教育情懷 | 部分學生職業認同感不夠強,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數不足一半。 | 通過講座和選修課程,加強學生的職業認同,加大向學生宣傳教師職業的崇高性,將教育情懷養成納入師德質量標準考核體系。 | |
2.3學科素養 (學前教育專業為: 保教知識) | 學科素養不夠細化,對培養目標相關定位的支撐不夠;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投入不夠,導致語言基本技能和教學技能水平不高;另外課程模塊整合力度與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的要求。 | 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鼓勵采用基于內容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 |
2.4教學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為: 保教能力) | 部分表述不夠嚴謹;缺乏師范生教學能力與教研能力培養質量標準考核體系;學生教學研究能力欠缺。
| 把“中小學”字樣換成“中學”;制定并完善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師范)學生教學能力與教研能力培養質量標準,加強考核;增加教學研究在課程中的比重。 | |
2.5班級指導 (學前教育專業為: 班級管理) | 沒有班級指導能力培養質量標準考核體系;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只有實習時才有班主任經驗,另外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學活動不夠。 | 建立班級指導能力培養質量標準考核體系;與實習基地聯系,分批次提前讓學生每月一次參與到班級指導中。 | |
2.6綜合育人 | 學生對綜合育人的理念理解不夠,不能夠有機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 | 進一步加強專業課程中育人理念的滲透,制定并完善考核標準。 | |
2.7學會反思 | 課程教學內容中反思性內容不夠;學生反思意識不強,缺乏一定的反思方法和反思技能訓練。 | 增加課程教學過程中反思性內容,通過提供適當的教學問題或教學實例等,為學生創設反思情境;適當增加考試試題中反思問題的設計。 | |
2.8溝通合作 | 課程偏重講授法,學生課內外小組合作學習不足;缺少跨年級、跨課程的溝通與合作 | 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注重討論式、研究式等方法的結合與使用,增加學生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的機會。 | |
3.課程與教學 | 3.1課程設置 | 由于學時、學分限制,英語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難以兼顧。 | 在保證英語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前提下,通過多渠道提高教師教育課程和英語專業課程的效率,加強課外訓練。 |
3.2課程結構 | 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和學生未來的發展支撐作用不夠明確;部分課程理論比例偏高,實踐類課程偏低。 | 優化課程結構,加速課程群建設,提高部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 | |
3.3課程內容 | 部分課程在內容更新、吸收學科前沿知識方面不足,課程內容還是較傳統的知識型,缺少實踐性強的內容。 | 加速課程內容整合,嘗試把語音課和口語課整合,閱讀課和寫作課整合等;加大英語教學方向的選修課程開設;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和課程研討,參與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學術活動;選用最新出版的英語專業教材和教師教育教材;提高課程內容的實踐性,購買中學英語教學案例。 | |
3.4課程實施 | 大部分課程教學大綱沒有按照師范專業認證標準進行更新和補充;課程教學方法還是比較傳統,缺少學生中心和成果導向意識;部分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 加強教師交流、教學研討,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智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嚴格對照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和最新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教學大綱。 | |
3.5課程評價 | 課程評價主要以概括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為主,缺乏量化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 根據師范專業認證標準要求,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評價方式和內容,利用網絡進行及時有效的課程評價反饋。 | |
4.合作育人 | 4.1協同育人 | 協同育人培養機制尚處于初步建立階段,廣度和深度不夠,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有效的政策支持,沒有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 學院要利用科研優勢加強相關研究,爭取政府出政策、資金支持,實現大學和中學互利雙贏;設計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吸引中學教師參與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中來;選拔優秀的本科生到中學頂崗實習;加大資金投入,讓更多優秀中學教師進本科生課堂。 |
4.2基地建設 (學前教育專業為: 實踐基地) | 缺少必要的政策、資金支持來保證實習基地的持續改進;部分實習基地迫于升學考試壓力,對實習工作和實習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總體實習質量不高。
| 鼓勵支持高職稱的英語專業教師積極與中學一線教師合作開展教研工作,促進實習基地中學在教學研究方面的提升;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提高資金支持來保證實習基地的持續改進。 | |
4.3實踐教學 | 缺少符合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理念的教育實習大綱;缺少客觀有效對標全面評價師范生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部分課程的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 按照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理念研究制訂《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師范)本科教育實習大綱》;設計符合師范認證標準理念的師范生實習實踐各環節客觀量化評價方案;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 |
4.4導師隊伍 | 校內外指導教師未必都會盡心盡責按學院規定的指導環節、內容和標準及時予以有效指導;學校缺少專門的制度與措施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 | 加大“雙導師制”的考核,納入績效考核,加大對優秀實習指導教師的獎勵力度,并鼓勵、支持實習指導教師在實習學期到實習基地合作開展教研教改工作;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指導教師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解除聘任。 | |
4.5管理評價 | 現有的評價主觀性較強;實踐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監控評價手段的客觀有效性不夠。 | 制定和完善符合師范認證標準理念的師范生實習實踐管理工作客觀量化評價機制。 | |
5.師資隊伍 | 5.1數量結構 | 專任教師數量不夠,生師比超過認證合格要求,博士比例以及高級職稱人數距離達標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 繼續加大“外引內培”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者的比例,實現博士學位零的突;完善兼職教師的聘任和管理制度,加大經濟支持力度,切實保障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 |
5.2素質能力 | 專任教師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對學生職前職后發展一體化指導力度不夠。
|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鼓勵教師多參加國內各種研修和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 | |
5.3實踐經歷 | 專任教師深入中學一線教學的渠道有限,專業教師實踐開展情況不夠理想。 | 積極開拓建設中學英語學科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合作開展中學英語學科教科研項目的申報與研究,形成高校和中學的協同發展共同體。 | |
5.4持續發展 | 師資隊伍中,高職稱師資比例較低,增長較慢,還沒有博士;大部分專任教師科研和教研都比較薄弱,專業發展后勁不足;另外高校與中學協同發展不足,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教學實際有所脫節。 | 改進現有的職稱評定機制,對英語專業教師從政策上進行傾斜,增加教學類高級職稱的申報,對申報者適當降低科研要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出去讀博。 | |
6.支持條件 | 6.1經費保障 | 專業建設經費不能滿足師范生培養需求,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只有5%,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低于學校平均水平。 | 開展多種渠道辦學,籌措更多經費投入英語專業(師范)建設;加大教學日常運行支出,滿足師范認證的最低比例要求 |
6.2設施保障 | 學生實訓實踐場地和設施不足,沒有相應的微格教室、教師教學技能實訓室等,另外語言實驗設施和設備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 爭取學校更多設施設備建設,拓展教學實踐和實訓場所,加快建設微格教室1-2個,教師教學技能實訓室1個,VR外語沉浸式教學實訓室1個;不斷更新教學設備,特別是加大信息化教學力度。 | |
6.3資源保障 | 英語數字化教學資源、圖書資源和課程資源,尤其是中學教學案例課資源嚴重不足。
| 進一步加大力度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圖書資源和課程資源;鼓勵本專業教師開發新型課程資源,建設在線課程、微課及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每年購買最新教學案例資源,不斷更新資源類型和容量。 | |
7.質量保障 | 7.1保障體系 | “以學生為中心”未充分體現;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 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師自評、學生信息員評教、上課學生評教、教學督導評教、同行評教的“五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強教學各環節的質量監控與保障。 |
7.2內部監控 | 對收集到的數據的分析處理深度、廣度不夠;部分培養目標(如師德、教育情懷等)的達成度評價缺少有效的量化手段。 | 建立教學過程質量常態化監控機制,定期對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實施監控與評價。 | |
7.3外部評價 | 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建立不完整,未能與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有機結合;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缺少定期評價。 | 加大畢業生第三方跟蹤調查機制,努力推動多元社會評價機制的完善,充分利用網絡對畢業生及其家長發放培養目標達成度問卷調查,收集和分析數據。 | |
7.4持續改進 | 缺乏持續式、跟蹤式內部質量監控體系,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大規模的信息收集與分析。 | 成立外國語學院質量評價工作組,專門負責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英語專業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 |
8.學生發展 | 8.1生源質量 | 缺乏新生入學考核環節,缺乏綜合性評價錄取方案;缺乏吸引志愿從教、素質良好的優秀生源制度和措施。
| 增加新生入學考核,考察考生專業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選拔適合中學英語教師職業需要的學生;制定吸引愿教、樂教的優秀生源制度和措施。 |
8.2學生需求 | 學生對師范生政策認識不足,無法形成良好的專業認知,同時對師范生的個性化需求了解手段不足,部分課程開設的針對性不足。 | 引導師范生正確認識教師職業,關注師范生從教心理的變化,培養其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加強課程建設,完善師范生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知識與探究教學技能在課程學習中的地位,開設實用性的英語教育課程。 | |
8.3成長指導 | 師范生指導與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學業導師制度執行力度不夠。 | 繼續加大學業導師的指導,加強學業幫扶,實現全面的多元化的學業指導。 | |
8.4學業監測 | 學業預警制度主要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考核前提,沒有綜合考量學生的素質培養,形成性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內容較少且比較單一。 | 改革學業預警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學業發展,利用網絡大數據,構建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機制。 | |
8.5就業質量 | 學生對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不夠了解,就業質量一般;缺乏鼓勵學生從教、支持學生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制度與措施。 | 在現有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增加更為廣泛和持久的跟蹤記錄,使就業數據真正為學院今后的人才培養服務;制定鼓勵學生從教、支持學生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制度與措施。 | |
8.6社會聲譽 | 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實效性不足,內容較單一。
| 拓寬跟蹤回訪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加大實地調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