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導論》課程標準
1. 前言
經濟學基礎是財經類各專業必修的共同基礎課,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課程旨在經濟學基礎知識的介紹和應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為進一步學習財經類的專業課程及將來從事經濟工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分析和運用現代經濟學知識,即根據實際情況有分析地把這些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
1.1課程代碼、名稱
課程代碼:FL2383107
課程中文名稱:經濟學導論
課程英文名稱: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1.2學時與適用對象
32學時 商務英語專業
1.3課程屬性
大類教育課程
1.3.1課程地位
屬于大類教育課程中關于經濟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板塊,對打好經濟基礎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專業認知能力課程模塊旨在促進專業的交叉與融合,實現寬口徑培養,打造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
1.3.2課程性質
屬于專業認知能力模塊的大類教育課程
1.3.3課程與課程群的聯系
專業認知能力培養包括專業基礎認知和大類教育兩個課程群,強調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內容和學習要求的整體認知。大類教育課程包括經濟學導論、管理學導論、國際商法導論,與基礎認知課程的商務英語專業導論和商務英語專業認知實習共同構成專業認知能力模塊的課程。
2.課程教學設計
2.1 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和依據
貫徹落實教育部和省教育廳關于加強課程改革與建設工作有關精神文件,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整體優化,推進教學方法更新和教學手段現代化。
2.2課程設計思路
在保證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著重突出經濟學導論的實用性。有關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運用。課堂講授實行啟發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點,并注意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堅持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盡可能借助心理與教育科研中的一些典型實例,深入淺出地闡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開學生的思路,并積極引導學生了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理解經濟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經濟學十大原理”,為進一步學習經濟原理做準備。
3.課程目標
3.1總體目標
向學生傳授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合理學生的知識
機構,使學生了解經濟中的各種現象、關系和規律,對經濟運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經濟學的基本思維框架,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奠定理論基礎。
3.2具體目標
3.2.1知識方面目標
(1)能夠清晰描述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研究內容。
(2)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經濟學專業術語和基本原理。
(3)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理解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經濟現象,對簡單經濟學現象
做出正確分析和預測。
(4)能夠基本了解宏觀經濟學的相關內容。
3.2.2能力方面目標
(1)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2)能夠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對市場供求發展趨勢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
(3)具備能夠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數理邏輯思維方法以及實證分析方法解決社會經濟現象和具體問題。
3.2.3 素質方面目標
(1)具有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學風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2)指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3)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備經濟分析與預測能力。
(4)具有一定的經濟論文、報告等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4.內容標準
4.1課程內容確定的依據
經濟學導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分析;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觀經濟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的經濟資源利用,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4.2教學內容安排
項目一認識經濟學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什么是經濟學
第二節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第五節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重點:經濟學的含義,兩個基本經濟模型,經濟學的十大原理
教學難點:經濟學的含義,經濟學的十大原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項目二 價格理論
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需求、供給、需求理論和供給理論的定義;供求相互作用如何決定均衡價格和數量
第一節需求原理
第二節供給原理
第三節均衡價格及其應用
第四節彈性理論
教學重點:需求、需求定理、供給、供給定理、均衡變動、供求定理、需求價格彈性
教學難點:需求、供給的形成及影響因素、均衡變動
項目三消費者行為理論
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的基本分析方法
任務1 效用概述
任務2 基數效用
任務3 序數效用論
教學重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消費者均衡的條件;無差異曲線;序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消費者均衡的條件、無差異曲線的特征、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項目四生產者行為理論
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總產量、邊際產量、平均產量含義及其關系;理解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第一節生產理論
第二節成本理論
第三節收益理論
教學重點:短期生產函數;長期生產函數;短期成本分析和長期成本分析
教學難點:長期生產函數;短期成本分析
項目五市場理論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竟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四種市場結構的特征;
掌握:不同廠商的市場均衡條件及廠商的目標選擇
第一節 完全競爭市場
第二節 完全壟斷市場
第三節壟斷競爭市場
第四節 寡頭壟斷市場
教學重點:完全競爭市場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短期均衡
教學難點:關門點、完全壟斷市場的短期均衡
項目六生產要素分析
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為什么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
掌握:在完全競爭情況下的要素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需求曲線。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利息
第三節地租
第四節 利潤
教學重點: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決定
教學難點: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決定
項目七 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
理解:市場為什么失靈;
掌握:政府干預的手段。
第一節 市場失靈
第二節 政府干預
第三節 政府失靈論
教學重點:市場失靈的原因
教學難點:政府干預的工具
項目八國民收入核算與決定
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及核算方法、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及乘數原理。
第一節國民收入核算
第二節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第三節IS-LM模型
第四節總供給——總需求模型求與國民收入的決定、乘數原理
教學難點: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乘數原理
項目九失業與通貨膨脹
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的含義及其相關計算;識別失業的類型。
第一節失業
第二節通貨膨脹
第三節 通貨膨脹和失業
教學重點: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的經濟根源
教學難點: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項目十 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
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經濟增長的含義。掌握經濟增長的源泉與模型分析。能說明乘數效應原理及分析。
第一節 經濟周期
第二節 經濟增長
教學重點:經濟周期及成因
教學難點:經濟周期及成因
項目十一宏觀經濟政策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財政政策的內容與運用;
掌握: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
第一節 宏觀經濟支持及工具
第二節 財政政策
第三節 貨幣政策
第四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教學重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
教學難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
4.3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表1 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表
序號 | 教學單元名稱 | 教學目標與要求 | 建議學時 |
1
| 項目一認識經濟學
| 任務1 什么是經濟學 |
2
|
任務2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 | |||
任務3 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 |||
任務4 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 2 | ||
任務5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 |||
2
| 項目二 價格理論
| 任務1 需求原理 | 2 |
任務2 供給原理 | |||
任務3 均衡價格及其應用 | 2 | ||
任務4 彈性理論 | |||
3 | 項目三消費者行為理論
| 任務1 效用概述 | 2 |
任務2 基數效用 | |||
任務3 序數效用論 | 2 | ||
4
| 項目四生產者行為理論 | 任務1 生產理論 | 2 |
任務2 成本理論 | |||
任務3 收益理論 | |||
5
| 項目五市場理論
| 任務1 完全競爭市場 | 2 |
任務2 完全壟斷市場 | |||
任務3 壟斷競爭市場 | |||
任務4 寡頭壟斷市場 | |||
6 | 項目六生產要素分析
| 任務1 工資 | 2
|
任務2 利息 | |||
任務3 地租 | 2 | ||
任務4 利潤 | |||
7 | 項目七 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
| 任務1 市場失靈 | 2
|
任務2 政府干預 | |||
任務3 政府失靈論 | |||
8 | 項目八國民收入核算與決定
| 任務1 國民收入核算 | 2 |
任務2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 2 | ||
任務3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 |||
9 | 項目九失業與通貨膨脹
| 任務1 失業 |
2
|
任務2 通貨膨脹 | |||
任務3 通貨膨脹和失業 | |||
10
| 項目十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 | 任務1 經濟周期 | 2 |
任務2 經濟增長 | |||
11 | 項目十一宏觀經濟政策
| 任務1 宏觀經濟支持及工具 | 2 |
任務2 財政政策 | |||
任務3 貨幣政策 | |||
任務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 |||
| 合計 |
| 32 |
5. 實施建議與要求
5.1師資隊伍
主講教師:應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企業工作經驗或實習經歷,能夠運用企業案例進行教學過程設計,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兼職教師:在企業擔任從事基層主管以上職務,主要提供專業指導和協助項目考核。
5.2教學條件
5.2.1使用教材
羅麗英. 經濟學導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5.2.2主要教學參考書
劉建銘. 經濟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劉新華. 經濟學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5.3教學組織與管理
(1)突破穿上“一本教科書”的局限性,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綜合多種中文教材、
英文教材等力圖做到知識全面,經濟學理論簡單明了。
(2)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經濟
學導論的基礎內容作為重點,盡量舉出其應用實例,使學生明白原理的用處。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利用多媒體技術中多層次開啟和網絡交互的便利,使學生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接觸問題,主動思考問題,在線調用信息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5.4教學方法與手段
課堂教學以“講練結合”為原則,采用師生問答、專題討論、小組分析、個人獨立思考等多種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加強理解,提高思考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課外收集與課程有關的資料,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5.5 課程評價與建議
表2 考核成績表
姓 名 |
| 班 級 |
| |||
學 號 |
| 專 業 |
| |||
考核類別 | 序號 | 考核內容 | 考核方式 | 單項成績(百分制) | 權重 | 考核結果 |
過程性評價 | 1 | 平時出勤、考勤 | 點名等 | 20 | 0.2 |
|
2 | 課堂參與 | 課堂發言等 | 30 | 0.3 |
| |
3 | 課后作業 | 完成質量 | 50 | 0.5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過程考核總成績 |
| |||||
終結性評價 | 8 | 理論考核(閉卷考試) |
| |||
最終成績(過程考核成績占30%,期末考核成績占7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