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歡歡,巢湖學院2011屆英語師范專業畢業生,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新安晚報池州時訊》上班,2014年6月至今就職于《池州日報社九華晨刊》。

一年未見,歡歡姐給人的感覺還是一樣:親切、明媚。她白白凈凈,眉目清秀,中等的個子,一條長馬尾束在身后,深灰色的針織短袖和淺灰色的闊腿褲把她收拾得干凈又利落。我和歡歡姐也算是舊相識了,去年暑假我找到池州日報社自薦實習,正好被分配到九華晨刊,歡歡姐便是帶我的記者老師之一。得知我們在做“巢院學子在基層”的報道,她一口答應“十分樂意為母校做點什么”。
我們見面的地方是在《九華晨刊》的辦公室,她搬來椅子招呼我坐下后,便從門口的桌子上取來當天的報紙,掃掃上面的新聞看看有沒有自己的稿件。這個舉動突然和我腦海中一年前的影像重合了,因為記者的工作時間比較機動,很多時候在家里搜集到新聞線索就可以直接出發,加之夏天天氣炎熱,很少有記者會天天去報社。而歡歡姐是一個特例,她幾乎每天早上按時到單位上班,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和現在一樣,取來當天的報紙看看有沒有登自己的稿件,登了幾篇,登在哪里。坐定后,我們開始了愉快的交流。
一個本科主修英語師范專業的女生,按理說畢業后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不難,可她卻偏偏成了一名記者,是機遇使然還是有意為之?帶著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有著“新聞夢”的外語妹子——潘歡歡。
“偶然進入這一行,從事這一行,我很幸運”
大學期間,主修英語師范專業的潘歡歡便對新聞傳媒有著濃厚的興趣,大三時甚至“不誤正業”天天泡圖書館看新聞學,準備安徽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考試。無奈跨專業考研失敗,大四上學期她輾轉北京、江蘇等地尋找實習機會,并成功在杭州一家青年旅社謀得接待員一職。“我每天都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他們交流使我的口語能力得到提高。”工作三個多月后,潘歡歡辭職回校準備畢業論文。這次短暫的工作經歷不僅培養了她與人交際的能力,也鍛煉了她的膽量。“剛上大學那會兒,我在公眾場合特別容易膽怯,遇事就緊張。”她一臉驕傲道,“可你知道嗎,畢業論文答辯時我是第一個舉手上臺發言的。”

在石臺縣擔任志愿者,教孩子們英語
畢業后,潘歡歡回家鄉池州擔任佳音英語培訓機構的老師,工作半年后辭職來到浙江,并在臺州的兩家外貿公司同時任業務員。四個月后,她再次辭職只身一人跑到泰國。20天的異國旅居讓她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時,也加深了她對故鄉的思念。折騰一通后她決定回家,不曾想這次回家卻真正改變了她的職業生涯。一個偶然的機會,潘歡歡進入到《新安晚報池州時訊》上班,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兩年的工作經驗讓她這個“門外漢”對新聞有了基本的掌握。2014年6月,她來到《池州日報社九華晨刊》工作,成為一名都市報的記者。
“記者這份職業既有新鮮感又有挑戰性,它能讓我接觸到很多人,很多突發的情況,讓我看到這個社會更為真實的一面,我很喜歡。”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潘歡歡一直心存感激, “偶然進入這一行,從事這一行,我很幸運。”
“通過自己的采訪幫助到別人,是我最開心的事”
在潘歡歡的稿件中,求助類占到一定的比例。面對求助者,她總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去傾聽和了解,她不甘做一個旁觀的記述者,而是竭盡所能參與到救人當中。有一次,潘歡歡在網上看到一個求助的帖子,講的是家住貴池區梅里村的一位年輕媽媽屢陷困境:自己得了尿毒癥,寶寶只有兩歲,父親殘廢,媽媽高血壓,全部生活來源都靠丈夫在上海打工,后來又找不到適合治療用的腎源配型,好不容易找到配型,可四處舉債的家再也無力湊出手術費。潘歡歡看到后很想提供幫助,她聯系池州電視臺和池州人網的兩位記者一同來到當事人家里進行采訪。
“一個土坯房,門口是魚塘,因許久沒人打理水已十分渾濁。進屋后,入目的便是堆在地上的藥罐,家里除了桌椅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那個兩歲的寶寶面黃肌瘦得站在門口,看著很是讓人心疼。”回想到那天的采訪,潘歡歡很是感慨,“采訪完我們正準備回去,一家人突然跪下來求我們救救他們一家,當時我深受觸動。”回來后,三家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件事,并向社會組織募捐。為了這位年輕的媽媽,潘歡歡不但通過報紙的力量呼吁社會救助,而且自己帶頭捐助200元并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捐錢,最終集多方力量及時幫助這位尿毒癥媽媽湊到手術費,事后還一直與對方保持聯系。那位年輕的媽媽多次向她表示感謝“曾經想過放棄,多虧你們這些好心人我才堅持了下來,謝謝”。據了解,那位年輕的媽媽與自己的母親腎臟配型成功,母親控制好高血壓后為女兒做了腎移植手術,現在身體都恢復得很好。
2015年7月10日,池州市陰雨綿綿,潘歡歡來到殷匯鎮石城村麒麟村民組進行采訪,由于被秋浦河的水流阻隔,當地的學生每天需穿著救生衣坐船上學。“我第一次見到很是震驚。你能想象嗎?全村幾百人與外界溝通的唯一交通工具是渡船,每逢大雨漲水,渡船停擺,村莊幾乎就與外界隔絕,孩子不能上學,上百人的衣食住行受到影響。”回來后,潘歡歡便直接用長標題《學生穿救生衣坐船上學,村民生產生活幾多無奈,古村渡口出行難已多年——麒麟村民盼望“渡改橋”》撰稿,以傳達村民的訴求。沒有潘歡歡如此“從身到心”的介入,這些困境解決起來至少要慢上許多吧。她依舊淡淡地說,“我是記者嘛,通過自己的采訪幫助到別人,是我最開心的事。”

在東至縣洋湖鎮采訪受災村民(潘歡歡圖右一)
“做了這行以后,我就再也沒有想過干別的”
彈指四年間,潘歡歡從怯生生的職場菜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她最大的感觸就是做記者最不能偷懶,最應用真心。潘歡歡是單位公認的“拼命三郎”,筆耕不輟,每月寫稿量和發稿量在單位排名幾乎都靠前。天道酬勤,她的多篇新聞稿在市級好新聞評比中獲得好名次。2014年,她榮獲全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二等獎。同時她致力于志愿服務工作,榮獲2015年度池州市“十佳消防志愿者”的稱號。
![]() | ![]() | |
![]() | ![]() | |
![]() | ![]() |
作為一名都市報的記者,她報道的多是身邊百姓的大小事,而在她看來 “百姓無小事”,自己的采訪為百姓解決問題是分內之事。可是每天東奔西跑,接到各種投訴,見證各種糾葛,有時候即使是化身正義去報道,也可能讓自己陷入到是非的漩渦。前段時間,潘歡歡接到一個市民的投訴,稱其從某面包店買來的面包放在家里一天就發霉了,包裝紙上甚至連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都沒有標明。了解情況屬實后,潘歡歡隨即報道了此事。“過了幾天,那家面包店的老板要到我電話,打過來說我害得他店里一個人都沒了。”潘歡歡回憶道,“沒辦法,我只好主動聯系他溝通,從顧客角度反映存在的問題,因為他自己也理虧,最終同意對面包店進行整改。這才總算結束了。”說完她長吁一口氣,想必那件事她還是心有余悸的。
記者的收入比你之前工作的報酬高嗎?“沒有呀,都差不多。”潘歡歡認真地說,“但是做了這行以后,我就再也沒有想過干別的。”這個答案一點也不意外,回看潘歡歡之前的就職經歷,雖然不少但是沒有一份工作可以超過半年。這么能折騰的她如今卻在記者的崗位上堅持了四年。去年9月,潘歡歡終于拿到心儀已久的新聞記者證,她在朋友圈發圖感慨“從業三年,值得值得”。問及紙媒每況愈下,是否會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擔憂?她還是笑得一臉輕松,“我心很大的,我覺得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采寫好新聞就好。”她常說,記者這個職業很有責任感,想到每篇報道對社會市民群眾產生的影響,我們必須對自己采寫的新聞負責。簡單率性如她,潘歡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圓心中的“新聞夢”:做一個合格的記者。
回答開篇的疑問,潘歡歡這樣一個非科班出生的外語妹子做了記者,是偶然,也是人為。雖然她是在機緣巧合下進入新聞行業,但是最終成為一名記者卻來源于她后期的堅持與努力,也是她的人為。她說,“偶然進入這一行,從事這一行,我很幸運。” 作為一個學妹,一個校園記者,半個同行,我想說,“歡歡姐,謝謝你的幸運,讓我覺得夢想可以堅持。”(文/張慶云 圖/受訪者本人提供 審/陳小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