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蒼翠綿延,見證著永不褪色的紅色信仰;滔滔淠史杭,奔流不息,訴說著戰天斗地的壯麗史詩。在這片被烈士鮮血浸染的皖西熱土上,兩種偉大的精神血脈在此交匯——革命戰爭年代鑄就的大別山精神,如炬火般照亮前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鍛造的淠史杭精神,似豐碑般巍然屹立。2025年7月2日至6日,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銀齡憶往 青春承志——傳承淠史杭精神愛國主義實踐團”16名師生在指導教師石慶海老師的帶領下循著精神的足跡而來,在“人間天河”的波光里觸摸歷史的溫度,在建設者的皺紋中讀懂初心的力量。
觀·歷史豐碑
實踐團將目光投向和平年代的“新戰場”——淠史杭工程。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展覽館內一幅幅老照片震撼人心。實踐團成員聚精會神地聆聽講解員的細致講解,思緒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20世紀50年代末,江淮兒女胼手胝足,肩挑手抬,劈山引水,用簡陋工具打通淠河、史河、杭埠河,奮戰14年鑿出“人間天河”,造就了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講解結束后,實踐團與淠河總干渠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長沈承成進行了面對面交流。談及淠史杭工程的科技發展史,沈科長如數家珍:“從竹籠擋水到智能調度,淠史杭的科技迭代從未停止。但不變的,是一代代建設者‘誓把山河重安排’‘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豪情。”這番講解為學生們后續調研筑牢了知識根基。

為深入感悟淠史杭精神的磅礴偉力,實踐團專程來到六安市裕安區蘇埠鎮橫排頭村,探訪淠史杭水利工程展覽館。這座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展館,以親水、苦水、治水、樂水四個主題篇章,通過珍貴的歷史圖片、斑駁的施工器具、真實的影像資料和生動的場景復原,全景式再現了這項偉大工程從藍圖到現實的壯闊歷程。

展柜中陳列的一件件簡陋工具,無聲訴說著建設者的智慧與堅韌——專克切嶺工程的“洞室爆破法”、破解“麻僵土”難題的劈土法、提高運輸效率的“倒拉器”,還有那些凝聚民間智慧的渠道量方、運土器等土法發明,無不閃耀著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的創新光芒。在泛黃的老照片前,師生們久久駐足。照片中,黃昌棟、許芳華、鄧傳英、黃仁芳、劉美三、馮克山......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身影,在皖西大地上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每一寸渠道都浸透著汗水,每一處工程都鐫刻著信仰。

訪·工程現場
實踐團選擇了位于六安市裕安區的橫排頭樞紐工程作為參觀學習的目的地。該工程既是淠史杭灌區淠河灌區渠首,也是淠河流域上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性控制工程。艷陽高照下的橫排頭,夏風裹挾著水汽撲面而來。站在淠河總干渠起點,師生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碧波萬頃的水庫如翡翠鑲嵌大地,進水閘、沖沙閘、溢流閘巍然矗立,不時有白鷺掠過水面,在陽光下劃出銀色的弧線。

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橫排頭管理處薛中主任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各項水利設施。學子們對煥然一新的工程啟閉機房及現代化中控室印象尤為深刻。薛主任介紹:“近年來,橫排頭樞紐工程數字化改造不斷加快,灌區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橫排頭渠首樞紐數字孿生平臺,大屏幕上閃爍的數據和圖像生動呈現了防洪抗旱灌溉的科技圖景,讓學子們對創新發展理念有了更深理解。

座談會上,同學們就工程建設、維護和現代化升級等問題踴躍提問,管理處同志一一作答。管理處負責人李勝主任希望青年學子不忘前輩辛勞,傳承弘揚淠史杭精神,發揮專業技能為宣傳淠史杭精神貢獻力量。

聽·銀齡憶往
橫排頭渠首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開啟了尋訪建設者之行。由于淠史杭工程始建于1958年,距今已有67年,當年建設者大多年事已高。幾經周折,實踐團找到了四位能接受采訪的老建設者。
在崔如森老人家中,這位86歲的老人用帶著濃厚六安口音的普通話緩緩講述:“我是1939年出生的,1958年8月工程開工后,就響應號召上堤挖河。”說到興起時,老人布滿皺紋的手不自覺比劃起來:“那時候沒先進設備,全靠人力喊號子挖渠筑壩,人多心齊,就盼引水澆田、百姓過好日子!”老人腳上的傷疤是當年被石頭砸傷留下的,成為淠史杭工程建設歷程的鮮活見證。采訪時,老人展示出“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和眾多榮譽證書,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淠史杭工程是共產黨員用奮斗鑄就的精神豐碑。

在橫排頭村,89歲的王烈聰老人雖然聽力下降,但說起淠史杭往事仍精神矍鑠:“1958年8月上工程時,老家70%的勞力都參加了,很多婦女也參與。主要靠人力,也使用一些牛力拉土方。”“1965年通水后,所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都佩服得不得了。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這個工程。”老人的兒子王貽峰表示,父輩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影響著自己。

幾經輾轉,實踐團來到六安市金安區橫塘崗鄉金公廟村,尋訪到兩位參加淠史杭工程建設的老民工。云正谷老人,1943年出生,于淠史杭工程開工的第二年參加工程建設,一干就是三年。據老人家講述,當時在工地上,他是年齡最小的民工,不到17歲,一開始上工的時候,年長的壯勞力照顧他,上坡時候,讓他在前面拉運土車,壯勞力則在后面推。但幾個月后,他就和壯勞力一樣,也在后面推。“那個時候,一年到頭都在工地上干,中間不回家,有時候連春節過年都不放假......小雨大干,大雨小干,無風無雨拼命干。”說起當年齊心協力、不畏艱難的勞動情景,老人家動情不已。腳踝上留下的多處傷疤也見證著當年民工們的頑強拼搏精神。

李本凱老人是本次實踐團采訪到的最后一位老民工,他和云正谷老人也是同鄉。老人家出生于1940年,1958年冬至時候上工。說起當年在工地上勞動的場景,老人家娓娓道來:“那時候,我身體好,力氣大。到了工地后,很快成為‘火箭隊’中的一員。‘火箭隊’是工地上勞力最強的一支隊伍,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比別的隊伍多得多。”“當時在工地上我和勞動模范劉美三相識,我們都用他發明的劈土法挖黃僵土。干活的時候,吹著勞動號子,互相比拼誰干得多。我也干了整整三年,回家后繼續從事農業勞動。”

看著這些當年工地上的壯勞力如今已行動不便,實踐團成員深感記錄這份寶貴記憶的重要意義。
看·青春承志
五天行程里,實踐團參觀紅色場館、水利工程,尋訪老建設者,完成的不僅是一場跨越六十七載的青春對話,更是一場滌蕩心靈的精神洗禮。當新時代的青年與歷史的創造者相遇,那些鐫刻在時光深處的奮斗故事,正化作照亮未來的璀璨星光。有成員在筆記中寫道:“讀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意,源于革命文物的震撼,數字平臺數據跳動的啟發,更來自老建設者講述的觸動。”
從革命舊址的歷史回溯,到現代水利工程的科技展望,巢湖學院實踐團以腳步丈量土地,用觀察對話歷史,在紅色精神傳承與時代實踐的交織中,完成對大別山精神、淠史杭戰天斗地精神的深度解碼。這場實踐不僅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更是青年與時代的呼應。
實踐結束后,成員們有了新行動:有人計劃用專業知識為老區紅色場館設計數字化展陳;有人想深入鄉村調研灌溉需求;有人開始整理建設者口述史。這些細碎的行動,正是紅色精神扎根青春的模樣。
當青年把對歷史的敬畏、對精神的領悟轉化為扎根基層的腳步、服務社會的熱忱、科技創新的嘗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便不再是口號,紅色精神的傳承也成了推動時代前行的具體力量。以青春之我,傳承紅色之火,這是巢湖學院實踐團走過六安后的答案,也是所有青年奔赴遠方的方向。(文、圖/周琴璐 李欣妍 董筱雨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