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與河池相伴,古街與石巷相隨,銀杏與院落相映,淮河與長江相連……在晨曦與月色之間古城壽縣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氣息。為了深入調研壽縣文旅融合發展情況,考察今年春節以來壽縣文旅“火爆出圈”景象,7月14日至7月17日,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赴壽縣調研文旅融合發展實踐團一行10人在指導教師賈紹俊的帶領下,走進壽縣,開展為期4天的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制作技藝體驗活動,積極踐行“我行,我看,我建言”的青春實踐號。
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前行信心
壽縣不僅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豆腐傳統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壽州鑼鼓、壽州大鼓書、壽州紫金硯制作技藝、大救駕制作技藝等多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壽縣也是一片革命熱土。在壽縣東南、瓦埠湖畔的小甸集鎮,這里是安徽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這里建立了安徽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小甸集特別支部。

團隊成員在“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石碑前的合影
7月14日上午,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實踐團來到小甸集特支紀念館探尋紅色記憶,聆聽革命先烈英勇事跡。紀念館內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文字,讓團隊成員對革命先烈們的初心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被革命先烈為國家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奉獻精神深深打動。在第一面黨旗雕塑前,團隊成員合影留念,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對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

團隊成員觀察館內文字材料
此次“楚韻悠長,時代新象——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赴壽縣調研文旅融合發展實踐團”的紅色文化教育之行,不僅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歷史教育,還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團隊成員表示,要將此次經歷轉化為動力,努力學習、錘煉品格、增長才干,凝聚投身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堅定信心和前行力量。同時,團隊成員將繼續關注壽縣革命文化歷史的發展和研究,肩負起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使命,讓更多人了解壽縣革命歷史,共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探訪豆腐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出自宋代朱熹《豆腐》詩。相傳,豆腐的誕生與淮南王劉安密切相關。在一次煉丹過程中,劉安無意間將豆漿與石膏混合,經過沉淀后形成豆腐,豆腐傳統制作技藝由此發明。壽縣是豆腐的發祥地。淮河岸邊、八公山下,品質醇香的大豆、珍珠泉水的清涼,以及這里百姓的勤勞善良,一小塊白白嫩嫩的豆腐,最早是這里百姓餐桌上簡單的美食,如今豆腐早已經是淮河兩岸、大江南北家喻戶曉的美味佳肴。這一切,正是源于豆腐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在于豆腐烹飪技藝和品種的創新,得益于豆腐文化的傳播與旅游發展的融合。
7月15日上午,為更進一步了解豆腐文化,團隊成員來到豆腐宴非遺傳承人張士宏經營的壽州美味廚餐館。經過張老師的介紹,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他在傳承保護非遺技藝上幾十年的堅守之路,了解到豆腐文化發展的歷程以及豆腐宴對現代壽縣文旅發展的積極貢獻。同學們也從中學會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豆腐宴非遺傳承人張士宏向團隊成員講述自己與豆腐的情緣
“我做‘時苗留犢’這道菜,就是希望人們能記住這個典故,希望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是位清官。”張士宏老師深情說道。他只讀過小學,文化不高,為了謀生他研究制作各種菜,特別是把豆腐烹飪與壽縣歷史文化相結合,擴大了豆腐宴的認知和吸引力,也把豆腐美食的傳說故事和文化內涵彰顯出來。通過與張士宏老師深入交流,團隊成員感受到一位非遺文化傳承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匠心堅守,這其中的工匠精神、敬業精神以及對家鄉的這份熱愛,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學習、堅守和弘揚的。
7月15日下午,為了現場體驗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團隊一行人來到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先是在豆腐文化展覽館聆聽講解員關于八公山豆腐起源和公司豆腐制品發展的介紹,隨后來到豆腐文化體驗館,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從黃豆的選種、浸泡、磨漿、煮漿到點鹵、壓制等各個環節沉浸體驗豆腐的傳統制作技藝。

團隊成員在豆腐文化展覽館參觀學習
活動期間,團隊還參觀了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了解現代化生產與傳統工藝結合的生產過程。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對此次體驗活動給予大力支持,并表示將繼續致力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支持省內外高校大學生來現場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行動中來。
品楚韻悠長,賞時代新象
楚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壽縣,之所以說其楚韻悠長,是因為壽縣是楚國的最后都城。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楚人東漸江淮的歷史進程,可以說是中華大地上一次偉大的民族交融與文化碰撞?;此疁珳斯较?,壽春古城,城垣猶在。楚國八百年,從蠻夷到文明,從霸主到衰亡,王朝余暉,在壽縣落幕。歷經千年,漫步古城城墻之上或是行于街巷之間,楚風遺韻隨處可見。如今要細看壽縣楚文化的歷史,自然少不了走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這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在展館內,700余件(套)涉楚文物向今人述說著楚國最后的輝煌與衰落。
7 月 16 日上午,為了詳細了解壽縣楚文化,更好地領略品讀壽州古城的楚風漢韻,團隊成員與指導老師一起來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在這里展開一場關于楚文化與壽縣淵源關系的研學之旅。同學們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個個成語故事,感受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參觀人員包括實踐團的同學們,可以通過參觀展覽、觀看多媒體展示、參與互動體驗等方式,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內涵特征和與壽縣的歷史淵源。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楚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增加對壽春楚文化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重要地位的認識和理解。在參觀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還對來訪游客和一些工作人員開展訪談或邀請他們填寫問卷,收集更多關于壽縣文旅融合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團隊成員觀看館內歷史文物
壽縣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古城墻為載體的城墻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南宋,磚壁石基,城開四門,各有甕城,既擁有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也具備防水防洪功能。壽縣古城墻自明清以來,按照防御戰爭和防洪的需要,不斷進行整修。至今仍保持著明清兩朝風格。壽縣古城墻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城墻之一,它承載著壽縣人民的歷史記憶,是研究古代城市規劃和軍事防御的重要實物資料;城墻文化是壽縣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代表壽縣人民的堅韌和團結,是壽縣人民的精神寄托;古城墻和城墻文化對于壽縣的文旅融合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城墻作為壽縣的標志性建筑,每一年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它早已成為壽縣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城墻上斑駁的痕跡、雄偉的城樓、淝水之戰的歷史記憶、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月壩防水工程的高超智慧……,都讓團隊成員感受到這里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沿著壽縣古城墻進行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其歷史背景、建筑特點及文化內涵,并與外地游客和本地商戶交流。

團隊成員在古城墻向游客發放調查問卷
風情風味皆俱佳,救駕美食傳新話
在古城壽州,“趙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家喻戶曉。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宋太祖趙匡胤與壽縣名產小吃——“大救駕”的名字由來的故事同樣在壽縣百姓中也是家喻戶曉。大救駕,這是壽縣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道富有傳奇色彩的特色糕點。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口感極佳。大救駕不僅是壽縣飲食文化的瑰寶,更是壽縣悠久歷史文化的生動縮影。相傳公元956年,趙匡胤率十萬大軍征戰壽春,歷經整九個月的圍城之戰。趙匡胤一連數日,水米難進,城內廚師以傳統工藝,用面粉、白糖、豬油等原料,做成糕點獻給趙匡胤。因其色美味佳,趙匡胤越吃越有味,一連吃了幾頓,病體大愈。后來,趙匡胤做了宋朝開國皇帝,想到南唐一戰和這種糕點,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后之疾,多虧這種糕點從中救駕?!庇谑潜憬羞@種糕點為“大救駕”。
7月17日上午,團隊成員來到安徽省壽縣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參觀大救駕生產。走在生產車間和產品展示走廊,團隊成員看到陳列的大救駕,它們外觀金黃誘人,層層疊起的花酥猶如金絲般環繞,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在公司參訪研學期間,公司總經理朱慶國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救駕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親自迎接學生并向大家講述“大救駕”的故事,介紹公司結合壽縣現代文旅發展與各地顧客消費需求正在增加“大救駕”口味類型。

安徽省壽縣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慶國向團隊成員介紹大救駕生產工藝和公司發展情況
本次實踐團隊成員不僅現場觀看了大救駕的制作過程,而且還學習并親自體驗了大救駕的制作技藝。在制作現場,團隊成員目睹了工人們嫻熟的操作技巧,從和面、搟面到包餡、煎炸,每一步都充滿了匠心與智慧。在工人們的鼓勵下,團隊成員也開始嘗試手工制作大救駕。隊員們紛紛表示,雖然包餡和煎炸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容易。也正是這種親手制作的體驗,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每一個大救駕的背后不僅凝結著工人們的心血與汗水,而且還彰顯著壽縣這座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百姓的勤勞與智慧。
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
“魴魚鲅鲅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睌蛋倌昵?,詩人王安石來到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的“芍陂”,留下詩句贊美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時至今日,芍陂更名為安豐塘,卻依然在淮河流域水利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7月17日下午,實踐團一行人來到了安豐塘,感受安豐塘的歷史文化,了解安豐塘新時代的新氣象。團隊成員在安豐塘畔觀看碑文,對來往的旅客進行訪談??逃小吧众椤钡氖o靜矗立著,代表著無數被造福的百姓對這項偉大灌溉工程的感激。安豐塘是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始建,初建時可灌溉田地萬頃,有“芍陂歸來不看塘”之譽。1988年,安豐塘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安豐塘進行了全面的除險加固,讓安豐塘這一古老水利工程在今天依然可以發揮出最大的灌溉效益與經濟效益。在今天,安豐塘可以灌溉壽縣67萬余畝農田,“支渠派印千畦潤,整畝村連百室盈”安豐塘依然造福著一方百姓。
安豐塘的水土孕育出了底蘊深厚的文化。所謂“安豐塘起霧——現成(城)的”這樣當地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歇后語及其背后故事,正是安豐塘民間故事的代表。關于安豐塘,傳說古有孽龍作祟被罰下人間,卻被百姓分而煮食,玉皇大帝大怒,將安豐城變成安豐塘。與之有關的一系列“老母雞灘”“老塘河的故事”等民間傳說都被列為第三批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團隊成員在安豐塘邊講述民間傳說
“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在安豐塘北岸,孫叔敖紀念館記錄著受人愛戴的楚相孫叔敖的功績以及安豐塘幾千年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在紀念館,團隊成員在歷史資料前佇立,對歷史偉人表示致敬。通過聆聽著老師的講解,大家對安豐塘的歷史文化和周邊百姓的生產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孫叔敖紀念館基本陳列有《孫公圣跡展》、《芍陂史跡展》、《孫公祠紀事展》等部分。紀念館內,孫叔敖的雕像正放大廳,南望安豐塘,展廳墻上記錄著他建造安豐塘的歷史功績。孫叔敖一生清廉,堅辭多次重額封賞,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因此,司馬遷《史記》中記他為“循吏”第一。孫叔敖事事為國家和百姓為先,這種廉政愛民精神深深印在百姓心中,也是今天廣大黨員干部應該學習、奉行的。通過調研,隊員們還了解到,安豐塘鎮廣大黨員干部正在以安豐塘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根基,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打造鄉村旅游,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努力實現基層干部積極作為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雙向奔赴”,奮力擘畫生態美好、人居幸福的美好圖景。

指導老師在孫叔敖紀念館講解傳統農耕工具
聆聽紅色事跡,續傳革命精神
7 月 17 日下午,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赴壽縣調研文旅融合發展實踐團來到壽縣安豐塘鎮大樹村史大郢特支陳列館,開展以“聆聽紅色事跡,續傳革命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成員在史大郢特支陳列館前的合影
在陳列館內,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都在述說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隊員們佇立觀看,深受教育和觸動。在館內,一面墻壁上刻畫的是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戰火紛飛中挺身而出,振臂高呼,鼓舞著戰友們奮勇向前。據介紹,這位英雄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為了保護戰友和群眾,毅然決然地沖向敵人,最終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成為當地人民心中永恒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兒女為了正義和自由而不懈奮斗,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經過實踐研學,團隊成員詳細了解了當年革命斗爭的艱苦歷程。從黨組織的建立,到革命活動的開展,再到英勇抗擊敵人的事跡……,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革命先輩們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斗爭精神?!秹劭h志》上記載了八名“史”姓烈士:八名烈士,同出一門,世所罕見,感天動地。紀念館中一把銹跡斑斑的手槍,見證了革命先輩們在槍林彈雨中的頑強斗爭;一份泛黃的革命宣言,彰顯了革命先輩們堅定的信仰和使命擔當。同學們看到,在展板上標有毛澤東的一句名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睍r至今日,中國共產黨走過了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同學們紛紛表示,青年一代決不能也不會忘記,正是這些革命先烈堅定理想信念,不怕犧牲,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才能薪火相傳,有了今天廣大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壽縣4天的實踐調研中,實踐團隊員們一起經歷了一段充實而深刻難忘的時光。從晨光初照到夜幕低垂,隊員們沉浸于壽縣的文化氣息之中,穿梭于傳統手工藝作坊的每一個角落,漫步于鄉村旅游景點的旖旎風光。在調研的日子里,實踐團不僅見證了非遺文化的璀璨奪目,更深刻體會到了文旅融合為鄉村帶來的勃勃生機,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盈盈紅利。每一處文化遺址的探尋,都讓隊員們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每一次手工藝人的交流,都讓大家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溫暖傳遞;每一個鄉村旅游景點的體驗,都讓他們對文旅融合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如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圓滿落幕,但巢湖學院的學子們對于文旅融合發展的熱情與追求卻從未停歇。同學們深知,這次調研僅僅是他們探索之旅的一個起點,未來的道路上還有更多的挑戰與機遇等待著他們。他們堅持,繼承弘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時代風浪中前行破浪;他們堅信,在未來之路上,以奮斗青春放飛助力美好生活的時代夢想,必將在祖國廣袤大地上抒寫最美的生活篇章。(文/束穎穎、崔浩然、孫雨彤、劉玉琳、李方林、丁子悅、張艷靈、汪夢穎、鄭雨軒、陳海玥 圖/丁子悅、李方林、崔浩然、孫雨彤、汪夢穎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