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師生一行在指導教師丁貝貝的帶領下,于2024年7月14日至17日赴安徽第一個農村黨組織——小甸集“特支”所在的淮南壽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憶往昔,尋足跡,追溯紅色歷史
歷史的清風帶著感嘆,浩蕩的江河載著訴說。憶往昔,無數仁人志士用“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在安徽壽縣這片紅色熱土上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光榮革命史。為追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足跡,2024年7月14日,實踐團來到了安徽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壽縣小甸鎮。
在指導老師丁貝貝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依次參觀了小甸集特支紀念館、淮上中學補習社、壽縣革命烈士陵園、壽縣革命先烈紀念塔和曹淵故居等紅色圣地,館內陳列的文物、補習社中呈現的歷史、烈士陵園里的墓碑以及矗立的先烈紀念塔無一不讓隊員們深受感動!中國共產黨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成立于1923年冬,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農村黨組織。這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火炬燃點、黨旗升起的地方,更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從此,壽縣有了革命的中心和領導力量,革命的火種燃遍江淮大地。

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團代表——講解員徐佳的詳細介紹下,隊員們更加了解小甸集“特支”成立的歷史背景,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艱難險阻。先輩們英勇斗爭追求真理的事跡,讓同學們更加感受到小甸集“特支”精神的偉大力量。在采訪中,徐佳表示,“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可以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這段珍貴的紅色歷史,使‘特支’紅色文化更生動地走入大眾視野?!痹谇f嚴肅穆的氛圍中,隊員們深感動容,并紛紛表示,要永遠銘記烈士們的豐功偉績,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在紀念館里,丁貝貝老師給大家講解了小甸集“特支”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關系,為隊員們上了一節“行走的思政課”。

7月15日,在革命烈士曹淵故居,隊員們對曹氏“一門三烈士”——曹淵、曹云露、曹少修,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他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隨后,團隊前往瓦埠老街追尋紅色足跡,依次參觀了瓦埠暴動遺址、方和平烈士故居以及方運熾烈士事跡陳列館等革命遺跡。這種走進歷史的體驗為團隊成員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課。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為進一步了解壽縣的歷史文化,探尋紅色革命的歷史足跡,實踐團于7月16日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古城——壽縣,參觀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在博物館內,一件件珍貴的展品、一幅幅生動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不僅展示了壽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團隊成員杜佳寧帶著對革命歷史的敬仰之情,在博物館中對壽縣這片革命沃土與團隊成員進行深入講解與交流,再次回顧了從安徽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到發起瓦埠暴動,壽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抗日烽火,最終實現了完全解放的歷史。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仿佛將同學們帶入了那段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通過參觀博物館,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币晃粓F隊成員感慨地說,“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學習、生活的強大動力,也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看今朝,訪烈屬,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精神從歷史的硝煙中走來,歷久彌新,激勵前行。為深入了解小甸集“特支”背后的歷史故事及“特支”精神的影響與發展,實踐團于7月15日來到了小甸村黨群服務中心。
在小甸村黨總支書記曹化林的詳細介紹下,隊員們了解到小甸村的相關情況,認真聆聽了關于曹化林書記的爺爺——革命烈士曹云華的故事?!八念^部受到彈傷之后到山東療養,政府要給他發生活補助,他連忙拒絕,‘不要不要,我家還有房子和田呢,留給更需要的人吧’”說起爺爺的故事以及他對子孫后輩的教育和影響,曹化林書記眼眶泛紅但眼睛明亮,臉上充滿著既自豪又心疼的神情。團隊成員們紛紛動容,切實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從不只停留在歷史的扉頁里,他們也曾是這片土地上鮮活的一員。在與曹云梯烈士的后代曹定俠老人的交談中,隊員們認真聆聽關于曹云梯烈士的英勇事跡以及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無形之中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隊員們表示,要如曹爺爺囑咐的那樣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傍晚,隊員們有幸采訪到一位退伍的老兵,這位爺爺衣著樸素,雖然聽力不好但在聽到同學們詢問他的革命經歷時,他聲音洪亮。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光輝歷程。他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退伍軍人,將永遠保持對黨忠誠的政治本色,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余熱?!蓖瑫r,爺爺的孩子也是一名軍人,可以看到紅色精神在這個家族乃至這片土地的傳承。在長達一個小時的交談中,同學們為戰士們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偉大革命精神深感動容。暮色漸濃,卻愈發顯得在場每一個人的眼眸明亮,熠熠生輝。今朝山河無恙,如您所愿,感恩為我們擋住黑暗的你們!
望未來,興產業,擘畫發展藍圖
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隊員們看到壽縣人民既有“知所從來”的定力,更有“方明所往”的信心,他們在這片革命老區中探索新道路、新方法,繪就一幅獨一無二的振興藍圖。
在小甸村黨群服務中心,小甸村黨總支書記曹化林詳細介紹了當地的發展情況,對于今后如何傳承好、弘揚好“特支”精神和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曹化林書記為團隊成員介紹了下一步小甸鎮黨校的建成使用以及紅色產業園的打造計劃。隊員們對革命老區的發展以及如何利用好紅色資源推進鄉村振興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此外,在壽春鎮永青村黨群服務中心召開的主題座談會上,團隊成員們在與相關負責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壽縣在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并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弘揚革命精神進行了深入交流。

“壽陽雞犬仍做聲,八公仙人化舊塵。笑煞淮南煉丹術,煉丹不成豆腐真?!?/span>
為進一步了解在壽縣歷史文化影響下的產業發展情況,團隊來到了中國豆腐發祥地——安徽省壽縣八公山豆腐小鎮和安徽省壽縣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進行了實地參觀。在壽縣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隊員們了解并體驗了相關豆制品的制作過程。
特產“大救駕”也成為壽縣的一張名片。在安徽省壽縣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慶國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與式體驗并了解“大救駕”的歷史文化及制作過程。據《壽縣志》記載,“大救駕”是源于宋朝的一道名點,因其曾救過宋仁宗的“駕”,因得此名。在壽縣濃厚的歷史文化和紅色資源的疊加優勢下,地方產業欣欣向榮。團隊成員紛紛感嘆當地文化獨特的影響力,在感受傳統工藝魅力的同時,對如何將古城歷史文化與鄉村振興產業融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感悟。

新時代,新青年,踐行紅色精神
“特支”精神的深度浸潤與持久熏染,讓壽縣人民始終堅守信仰。在革命戰爭歲月,他們英勇無畏地挺身而出,為守護家園、捍衛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和平建設年代,他們踴躍投身于家鄉的建設大業,矢志不渝地賡續紅色精神,鍥而不舍地發展地方產業。這種精神深深影響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
為更好地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實踐團于7月17日帶著慰問品來到了壽縣紅星老年服務中心。在負責人的講解下,大家對養老服務業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隨后,團隊成員分別去看望老人并與之進行親切交談,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們紛紛表示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懷,感慨道“看到青年大學生們朝氣蓬勃的模樣,就看到了國家的希望”。
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不僅增長了見識、錘煉了意志,更是在追尋紅色革命精神的過程中,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通過這次實踐,同學們對安徽第一個農村黨組織——小甸集“特支”的歷史和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入的理解,更加堅定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決心。大家表示,要將這次學習到的紅色故事傳播出去,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立志做一個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文/王彤、汪憶東、秦蕓、丁貝貝 圖/盧海冉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