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7月15日至17日,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普及宣講團一行在指導老師張智慧和向澤雄的帶領下,前往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林頭鎮、清溪鎮等地開展以“用聲音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理論宣講全方位普及黨的理論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理論宣講篇
深入鄉村基層,宣講惠民政策
7月15日上午,“三下鄉”團隊來到含山縣林頭鎮福山村開展面對面、小范圍、互動式理論普及、政策解讀和發展成就宣講。活動現場,團隊代表2023級財務管理專業孫賀旻同學帶領農民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并詳細講解含山縣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土地政策、醫療補助、社保措施等惠民政策,當地政府用切實行動踐行“聚民意、惠民生”的服務理念。

7月15日下午,“三下鄉”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就醫保、養老保險、糧食補貼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進行了理論宣講,走村入戶傾聽百姓之聲,積極解答村民們的疑惑。在鄉村基層講好黨的理論政策,營造濃厚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7月16日下午,“三下鄉”團隊來到了清溪鎮白衣村開展宣講。白衣村總人口2800多人,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團隊代表2022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汪思雨從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三農”工作的相關政策,圍繞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土地政策和糧食補貼等方面,告訴他們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在場的一位村民在宣講結束后說道:“你們宣講得很好,讓我對國家的一些政策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也看到了青年一代身上的希望。”這番肯定也讓宣講團成員更加堅定了進行理論宣講的初心和繼續追夢前行的信心。

愛心課堂行,大手拉小手
7月17日下午,“三下鄉”團隊來到含山縣“愛心課堂”開展宣講。據了解,“愛心課堂”公益活動已連續開展8年,秉持著德育為先、興趣為要、關愛為真的原則,為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專業服務、紅色教育以及素質拓展等活動。
團隊代表2022級學前教育專業朱寧寧同學通過弘揚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識、開展防溺水教育以及帶領學生們將一張張白紙化作靈動躍然的創意之作等,為學生們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
“益”童成長,愛心課堂。此次的宣講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三下鄉”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紅色研學篇
重溫革命路,方知向何行
為更好地深入學習含山縣紅色文化,深刻了解含山縣紅色資源,銘記紅色歷史,延續紅色精神。7月15日上午,“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來到含和獨立團舊址參觀學習。
“紅色文化對社會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承載著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民族精神等,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福山村工作人員徐世慶介紹。“三下鄉”團隊以地方紅色教育資源為依托,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地探尋含和獨立團舊址。含和獨立團是和含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和含巢地區黨政領導機關的大本營,在抗日戰爭中,曾留下許多抗日將領和抗日英雄的足跡,“三下鄉”團隊重溫光輝歲月,傳承紅色精神。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隨后跟隨工作人員張海云的步伐來到了含山縣第一個黨支部事跡陳列室,“三下鄉”團隊在陳列室追憶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緊接著,“三下鄉”團隊參觀了“三大”即革命大劇院、革命招待所、革命大食堂。福山村以觀影的形式,重溫崢嶸歲月,牢記歷史使命;以 “紅色”為主題,展現黨建歷史,推動紅色教育;以地方美食為特色,在美食中感知文化,回味歷史。

走訪專訪篇
盛夏青春行筑夢鄉村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中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旨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實現城鄉共同發展。“三下鄉”團隊帶著當地如何助農增收促振興這一課題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對基層不同人群進行專訪。
7月15日下午在林頭鎮福山村,旅游辦戚主任帶領“三下鄉”團隊參觀了悅福果園。“這幾年村里一直在發展各種綠色產業,從茶園到果園再到海棠谷,就是為了更好地使‘紅綠’相融合,帶領村民走上一條鄉村振興幸福路”,戚主任介紹。福山村把發展茶葉和特色林果種植作為強農富農的抓手,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探索農產品深加工,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戚主任介紹,福山山場資源豐富,其中林地面積有1.5萬畝,有白茶基地、悅福果園,還有碧根果種植園,總種植面積接近5000畝,2023年福山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萬元。在談及福山村的今昔對比時,戚主任表示,福山村在過去幾年里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加強農業現代化,農產品深加工和特色時令蔬果采摘,使得整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農民的錢包更鼓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7月16日下午在清溪鎮白衣村,團隊采訪到了村干部蔣主任和宮主任。“茶園基地作為本村的特色產業,現已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產業鏈,讓白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茶園規模達2000多畝,其中村集體茶園385畝,2024年產3000多斤茶葉,價格會因時段不同而改變,但穩定在400-800元/斤,同時村集體新建茶葉加工廠、冷庫、品茶室等設施,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農戶發展。”白衣村村干部蔣主任介紹。
在與“三下鄉”團隊談及茶園未來的發展規劃時,蔣主任表示當前的銷售渠道比較窄,未來將通過增加茶葉品種,利用電商直播、小程序等網絡平臺,以及加強與大學的合作來拓寬銷售渠道,創新農產品的新型營銷模式。同時打造屬于自己的白衣村茶葉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與宮主任的談話中,宣講團切實了解到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易和基層干部執行鄉村振興工作的決心。“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解決農村問題,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更離不開青年人。宮主任希望大學生群體能作為鄉村振興工作中的中堅力量,給農村注入新活力,通過專業知識以及先進的思想理念改善農村落后的局面。

團隊在愛心課堂宣講期間,采訪了志愿者老師肖雨琴。肖老師在志愿崗位上已堅守了8年,在這8年的寒暑假期間肖老師沒有選擇安逸,而是主動投身于愛心課堂的志愿服務中。在與團隊成員的交流中,肖老師表示,愛心課堂里的學生們大多是留守兒童,更需要關愛和呵護,要用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特點與需求,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和困惑,與每一位孩子交朋友。“我們要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孩子們心中的期望,引導他們探索未知的世界。”肖老師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們更好的發展。
最后,肖老師對宣講團成員們表達了高度認可,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和建議。她說:“作為一名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更要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勇于擔當。”同時,他也期望團隊成員們能提升專業水平,積累一定的知識儲備,成長為扎根紅土地新時代的“大先生”。

此次實踐過程中,成員們在認真聆聽、用心感受中,做了詳實調研工作,除了專題人物的采訪,還深入田間地頭針對當地村民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無論是工作者們的所思、所感,還是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意愿,都被一一記錄在問卷中。實踐團隊共回收100多份紙質問卷和若干份電子問卷。

總結收獲篇
實踐結碩果,師生話未來
7月17日下午,團隊在博學樓102教室召開了202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會。

帶隊教師張智慧回顧本次實踐活動的點點滴滴,她這樣說道,“本次‘三下鄉’活動并非簡單的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展現了不怕苦、不怕難的奮斗精神,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具有很大的意義。”團隊成員從弘揚精神、鄉土風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方面談了自身的心得體會,紛紛表示不僅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還厚植了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崇高情懷。最后張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本次實踐活動所積累的經驗,深入思考、深刻總結活動成果,將所學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認真撰寫調研報告,為大學時光留下精彩厚重的一筆。(文/王思雨、李諾 圖/卞蘇婉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