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團結實踐團一行在指導教師張秀娟的帶領下,于7月15日下午到達安慶市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重點參觀了回民村渡江戰役紀念館,回望回民村“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光榮參戰歷程。

回民村渡江戰役紀念館作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革命精神。團隊成員一踏入紀念館,就被莊嚴肅穆的氛圍所感染。紀念館內,一幅幅珍貴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渡江戰役的壯闊場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水性嫻熟,手藝精湛
從王茂燈老師扣人心弦的講解中,我們了解到回民村的歷史沿革和獨特優勢。1829年(道光九年),因京杭大運河發生淤塞,原從事漕運的安慶、九江一帶馬、董、方、丁、劉五戶回民約三十人遷至望江境內的長江邊上。“家住回子溝,十年九無收”的苦難生活不僅沒有壓倒回族先輩,反而使他們練就了一身高超水性,掌握了一手精湛的造船技藝。

趕制船只,全力支前
渡江戰役期間,回族先輩深明大義,踴躍報名,積極擁軍支前。為了解決人民解放軍渡江缺少船只的問題,回族群眾不僅貢獻出預先隱藏的船只,而且拿出家中的木材、床板、門板紛紛參與到造船工作中來,日夜趕工建造船只和修理受損船只。同時協助人民解放軍訓練水手,進行水上練兵。
護送渡江,視死如歸
四月二十一日,人民解放軍搶渡部隊接到命令,立即出發。在突擊船上,回民船手一個個按照指揮員指揮的方向穩操戰船,破浪前行。突然,一枚子彈打在了回民船工丁憲友的腹部,子彈橫穿過肚皮,鮮血染紅了船板,但他拒絕進艙搶救,只是咬緊牙關說“別管我,我能堅持!”仍然緊握舵把,堅決不肯離開。在回民船工突擊隊的英勇護送下,最終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之后,二野五兵團授予回民船工們“渡江船工光榮證”和一面寫有“伊斯蘭的英雄”的錦旗。

此次研學活動不僅讓大學生們深入了解了回民村群眾與其他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貢獻力量的歷史,還進一步加深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四個共同”和“四個與共”的理解。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投身到學習和工作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文、圖/張秀娟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