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7月18日,巢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玉’見文明,‘稻’達未來”中華文化傳承團一行在指導教師王靜的帶領下,來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三天內團隊成員分別前往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清溪鎮白衣村和含山縣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
保護遺址,傳承文化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是一處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遺址區內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紅燒土和積石圈等重要遺跡,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凌家灘遺址的發現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2021年10月18日,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凌家灘文化是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之一,對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標志性意義。
調研伊始,團隊首先來到凌家灘服務中心。通過相關宣傳片的觀看和講解員的介紹,成員們深刻地體會到“亙古凌家灘,入夢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隨后,講解員為成員們介紹了凌家灘遺址公園的大概分布,她提到凌家灘遺址最早是在1985年秋天,凌家灘村村民萬傳倉的母親去世,萬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崗上挖墓穴時,從地下挖出玉環、石鋤、石鑿、石鏟等一批玉器、石器。時任鄉文化站站長的李余和同志聞訊后,根據國家對出土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對這批文物做出安排處理。同時上報縣文化局和文物所,經由縣文物所轉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自此而發現了這座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遺址。之后通過對遺址的深入挖掘和文物的研究,表明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片繁華、熱鬧之地,甚至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都已初步形成規模。

玉潤千年歷史,中華絕代奇音
為了更直觀地感受凌家灘遺址的輝煌文化,7月16日下午,團隊成員來到凌家灘研學旅行基地和墓葬祭祀區。玉文化作為凌家灘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然是參觀的重中之重。古玉無聲卻能言,一只扁平的圓雕玉龍,首尾相連,造型簡練,寥寥幾筆刻畫出嘴、鼻、須,以及身上的鱗片,強烈而鮮明地表現出中國龍的傳統特征,與人們想象中的龍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也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雙連璧中的兩道弧形鏤空,使玉器形成兩個同心玉璧嵌套的樣式,這一中華文明“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文脈,也體現到了北京冬奧會獎牌的背面設計上。此外,展廳內還有多種玉石器的介紹和展品。室外墓葬區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方位布局,其中墓地最南邊的大墓--07M23號墓隨葬品最為豐富,表明墓主人的地位在全族中最為尊貴,體現出中國古代部落文化的特點。講解員在提到凌家灘遺址與良渚遺址之間的關系時,表示從聚落的選址均北依丘陵地帶,都存在以玉為貴的理念和禮器,都有對鳥的崇拜,都以玉石鉞象征軍事權力,高等級墓葬都位于堆筑的祭壇之上等方面來看,兩者存在很多共性點,凌家灘文化應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頭。參觀完畢,成員們對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進行問卷調查。

7月17日上午,遺址保護部主任過其保帶領團隊成員參與“保護傳承文明 賡續歷史文脈”主題座談會。大家認真聆聽過主任的介紹。當談及凌家灘文化與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的關系時,過其保表示,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灘文化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叔父輩”,三種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中國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主任還表示,遺址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帶我們感知過去,又承載著光明的未來,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忘歷史,堅定自信,傳承文明,發展中華。團隊成員也就凌家灘遺址保護過程中是否還存在困難,該如何更好的保護遺址、傳承中華文明等問題積極展開討論,通過交流,同學們更是堅定了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決心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心。

7月17日下午在遺址公園,團隊還采訪到了幾十載櫛風沐雨、日夜守護凌家灘遺址的程年倉老人。采訪中,程年倉老人向學子們講述了早期保護遺址的一些事跡,回顧了與凌家灘遺址共度的歲月。對于凌家灘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程年倉先生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指出,凌家灘文物的出土為含山縣增添了極高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凌家灘遺址的存在。然而,公眾對凌家灘文化的了解程度尚淺,社會關注度仍需加強。加之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面臨著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遺址保護工作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程年倉先生強調,遺址保護工作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他將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文物保護工作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時,他還分享了一個家庭內部的消息:他的兒子和兒媳也選擇了從事文物考古工作,這不僅是家族的傳承,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陳年倉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鼓舞著同學們,同學們感觸良久。

覽含山古跡,增文化自信
7月18日上午,團隊抵達含山縣博物館開展調研,目睹更多文物瑰寶,切實感受古代的燦爛文化。講解員祁紅豆帶領團隊前往含山歷史文化陳列廳,給成員們講解了含山東接長江西臨巢湖,秦屬九江,盡歸溧陽,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文學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即作于此處等歷史人文。同時在含山縣博物館,成員們看到了通體圓潤的玉鷹、各種姿態的玉人、形態飽滿的玉豬等文物,也從講解中更進一步了解到凌家灘文物的文化。盡覽瑰寶之后,隊員們紛紛表示,在此次活動中增長了見識。隊長嚴露瑤說:“博物館,承載歷史,傳承文明。我們在博物館聆聽數千年文明的回響,見證文化傳承的歷史印記,承擔讓遺產‘活’起來,讓文明‘傳’下去的責任?!?/span>

循跡文明遺址,助力鄉村振興
為擴大本團隊調查問卷的范圍,7月18日下午,團隊前往清溪鎮白衣村拜訪清溪鎮白衣村村委會。在了解白衣村基本村情及其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的情況后,就凌家灘遺址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采訪了幾名村干部和村民。據村民介紹,國家對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和研究非常重視,組織原本居住在遺址附近的近10個村莊統一搬遷,既提高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又保護了凌家灘遺址的完整性,還投入了相當一筆經費用于遺址的開發和研究工作。

此次實踐過程中,成員們在認真聆聽、用心感受中,做了詳實調研工作,除了專題人物的采訪,還針對相關工作者、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無論是工作者們的所思、所感,還是本地居民的自豪講述,亦或是游客們初來乍到的新奇感受與期待,都被一一記錄在問卷中。實踐團隊共回收100份紙質問卷和若干份電子問卷。從初步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居民對凌家灘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有部分居民表示對這里的文化所知不多。

通過此次走訪調研,近距離體會凌家灘文化的深厚底蘊,感知華夏文明,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增強了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了做文化傳承的新時代新青年的信念。(文、圖/余駿、嚴露瑤、單佳麗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