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2日,由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哲學研究所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國際科學技術詮釋學研討會在蕪湖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的4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馬克思主義學院郭啟貴老師應邀參加,并在分論壇作學術報告。
本次會議主題是“差異與合作:中西思想視域下理解科學技術”。郭啟貴在分論壇上作了題為《馬克思科學技術批判思想的四個視域》的學術報告。報告分析了馬克思從科學與技術本身、科學技術與人、科學技術與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四個視域對科學技術進行的批判考察。報告認為馬克思一方面表達了對科學與技術自身在實踐(工業)基礎上的相互推動、展現人的本質力量、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促進社會進步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的欣賞,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所造成的人異化、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以及所導致的社會危機的疑慮?;诖?,馬克思提出了理想化科學技術構想,指出理想社會中的理想化科學技術是能夠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花費的力量最小”“最符合人的本性”,因而是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的科學技術。在報告中,郭啟貴分析指出,馬克思對科學技術所做的批判反思始終是以人文精神統攝社會批判作為主線的,并堅持科學技術批判與資本批判、制度批判相結合的原則,這是馬克思科學技術批判思想的方法論特征。

郭啟貴的報告引發了在場專家的熱烈討論。俄羅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達里婭?比列娃副教授認為報告對馬克思科學技術思想的理解問題“很有趣”,對如何深刻理解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很有啟發性”;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哲學研究所阿爾弗雷德?諾德曼教授認為,報告體現了“開闊的”研究視野;深圳技術大學的鄧盼助理教授表示要深入研讀馬克思的文本,從而更深刻理解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安徽師范大學的張添翼副教授對報告中的觀點表示“高度贊同”。會上,郭老師認真聆聽每位專家的學術報告,了解到國際學術界對于科技詮釋學的最新動態,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為以后的科學研究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文/過慈明 圖/郭啟貴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丁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