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應半湯街道的邀請,郭啟貴老師在安巢經開區管委會會議室為街道40余名社區黨支部書記做了題為《“生命共同體”:為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報告。

郭老師的報告結合大量的實例,特別是環巢湖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情況,從三個方面依次展開:一是回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二是分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所在;三是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郭老師以“兩山論”、“五位一體”、“美麗中國”、“生命共同體”、“和諧共生”、“現代化”等概念為線索回顧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并按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標準的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建立、視生態文明建設為“千年大計”、關注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構建、安徽之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為順序,說明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所做出的努力。
郭老師細致分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本質。他認為,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界是人無機的自體”、“自然界不僅是人物質的無機界,也是人精神的無機”思想的深化,也是馬克思人與自然思想的中國化,其核心在于把人與自然看作是“生命共同體”,目的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把自然看作是“不變的存在”,只是為人的存在服務的思維方式有根本不同,它在強調人的生存發展必須以自然界為前提的同時,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界須保持一種互動關系,也就是說,自然界與人可以是相輔相成,二者可以相互成就,和諧共生?;谶@樣的理解,郭老師指出了三點:其一,我們必須把自然界置于優先地位,要善待自然界,人與自然不是敵對的,因為自然界是我們“無機的身體”;其二,我們不能被動等待自然的恩賜,人對自然界積極改造以滿足我們的需要;其三,對于自然界發生的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不能寄希望于“退回去”的思路,不能再舍棄現有文明、停止文明進步,因為人的誕生、人對自然界的主動關系本身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積極結果。
郭老師還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比較,指出了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郭老師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內在地蘊含保護環境,也以可持續發展為思路,但它立足于人的生存發展,突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人與自然界的互動,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與自然的“共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郭老師的報告不僅是對生態文明思想的闡釋,也是對十九屆六中全會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闡釋。
(文/付加佳 圖/方蕾 審/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