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教育關愛服務團14名師生走進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以“以青春之力,播文化之種”為主題,開展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手工教育幫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講、問卷調查等形式,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為鄉村兒童播撒文化種子,助力非遺傳承。

巧手慧心,以藝術點亮童年
泥捏乾坤扇繪春,筆裁錦繡落童真。7月3日,服務團在梅渚鎮實踐活動地點黎明村委會所在地開展“趣味手工課堂”。志愿者結合數學幾何知識,設計“橡皮泥創意工坊”:孩子們用彩色橡皮泥捏制三角形、圓柱體等立體圖形,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幾何概念。紙扇繪制與簡筆畫環節則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志愿者講解團扇歷史后,孩子們以“夏日荷塘”“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創作,通過剪裁、繪畫、組裝,完成了簡易紙扇的制作,將數學對稱美學與水墨畫結合。除文化傳承外,服務團還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教育幫扶,成員們設計“趣味數學游園會”,通過七巧板拼圖、24點速算等游戲激發學習興趣。梅渚鎮副鎮長唐俁田評價:“大學生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開闊的視野。”


尋根非遺,讓傳統煥發新生
7月4日至5日,團隊先后走進兩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場所:一處是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埠小馬燈”的發源地——定埠文化民俗中心,在這里深入探尋這項民間藝術的傳承脈絡與民俗底蘊。另一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猖館”,通過實地探訪,了解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作為國家級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現狀。通過與非遺傳承人及場館工作人員深入交流,成員們了解到這項源于春秋戰國的民俗舞蹈如何從祭祀儀式演變為節日慶典。志愿者化身“文化講解員”,他們將所了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在實踐點用動畫短片向兒童講述“跳五猖”的傳說,通過非遺知識闖關,五猖“神秘起源”,熱鬧“小馬舞會”等活動,激發他們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




實踐期間,服務團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的流程、象征意義及保護現狀開展問卷調查,與在郎溪縣梅渚鎮擔任副鎮長的2011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校友唐俁田進行深入交流。內容涵蓋民眾對本地非遺的知曉度、參與頻率、傳承建議等。通過實地走訪與問卷收集,團隊成員梳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脈絡,志愿者提議建立“非遺數字檔案”,通過VR技術還原民俗場景,在節假日活動期間借助抖音等短視頻直播互動,加深群眾對本土非遺的認知,讓更多人了解其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與傳承搭建起溝通橋梁。


輪換接力,讓愛在傳遞中延續
7月6日,團隊離開梅渚鎮時,恰逢安徽農業大學的實踐團隊抵達。兩批隊員在村委會進行簡單交接,分享了非遺調研筆記、活動開展心得,也囑托了后續需關注的兒童幫扶細節。一句“接力棒交給你們了”,讓這份扎根鄉土的實踐延續下去,文化傳承與教育幫扶的火種,在輪換交替中繼續延續。

從指尖的橡皮泥到心中的文化根脈,巢湖學院學子用五天時間在皖南大地書寫青春答卷。當梅渚兒童舉著自制紙扇喊出“我要當非遺傳承人”時,當問卷數據轉化為保護建議時,文化的種子已然生根。這場跨越校園與鄉村的對話,不僅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更讓青年學子深刻理解:文化傳承,始于足下,成于堅守。(文/王蓉蓉 圖/社會實踐團隊成員 初審/楊雯雯 復審/郝江鋒 終審/陳小波 發布/何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