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生態文旅”調研宣講團赴馬鞍山市薛家洼及周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地走訪薛家洼生態園、濱江濕地文化公園等地,從生態修復、自然科普、歷史文化等多維度,探索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

生態修復書寫綠色答卷
調研團首站抵達薛家洼生態園,實地調研長江岸線生態修復成效,聽工作人員講述長江岸線“蝶變”歷程。昔日的薛家洼因非法碼頭、養殖場聚集導致環境惡化。如今的薛家洼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原則,通過清理固體廢物、恢復濕地、種植本土植被等舉措,實現了生態與景觀的雙重提升,已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的標桿。

人文底蘊賦能生態建設
調研團前往濱江生態公園,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市民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反饋。許多受訪者表示,濱江公園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是當地居民休閑游玩的首選去處。隨后,團隊走進馬鞍山市博物館,從“江東沃土”的歷史文物到“生態馬鞍山”的現代規劃,系統梳理了城市生態與文化的共生關系。

地質公園見證轉型之路
馬鞍山凹山地質文化公園的工業遺跡讓調研團眼前一亮,保留完好的礦坑、軌道等設施,生動呈現了城市從“鋼城”到“綠城”的轉型歷程。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將工業遺產保護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通過景觀化改造,既保留了歷史記憶,又賦予其科普教育功能,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樣本。

此次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考察、人物專訪、問卷調研等形式,形成豐富的影像與文字資料。后續,成員們將走進校園、社區、街道等地,通過宣講、展覽等方式傳播馬鞍山生態文旅經驗,推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文/汪璐瑤、殷慧敏 圖/團隊成員 初審/殷慧敏 復審/郝江鋒 終審/陳小波 發布/殷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