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齊奮進 科技發展謀新篇———巢湖學院科技處工作紀實
“十三五”以來,學校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總體目標,秉持“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促人才培養”的發展理念,科研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學科學位點建設初顯成效,服務地方能力不斷提升,學術交流范圍更加廣泛,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
學校科研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出臺《巢湖學院科研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實施暫行辦法》,制定《巢湖學院科研工作目標管理年度考核指標體系》,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學校承擔科研項目尤其是國家級科研項目持續增長,累計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10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6項,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省科技創新戰略與軟科學研究專項2項,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41項,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24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05項,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58項。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教師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EI、MEDLINE檢索收錄論文128篇、中文核心以上期刊論文152篇;累計出版各類專著、編著、譯著35部;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增長較快,獲專利授權1135項,軟件著作權74項;國家知識產權質量持續增強。共獲批發明專利103項,發明專利占比由2016年不足1%增長到2020年的20%,知識產權創造重心持續向技術水平較高的發明專利傾斜;知識產權效益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60項,轉化收益62萬元,爭取合肥市及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自主創新政策獎勵280余萬元;科研成果獲獎成績斐然,3項成果獲安徽省社會科學獎,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6篇論文獲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校企合作以及參與其他高校申報并獲批安徽省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校社科聯連續四年獲“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進單位”稱號,三年獲評省社科聯“三項課題”先進單位稱號,4人獲“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項成果獲安徽省社科知識普及“優秀讀物”。《巢湖學院學報》被評選為第七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服務地方能力持續提升
學校堅持特色發展。堅定不移走服務環巢湖道路,實施服務環巢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動三年計劃和五年提升計劃。對接環湖十二鎮,開展“一院一鎮一品”社會服務行動,實現校地、學科產業同頻共振和校企資源互融共享。“十三五”以來,學校憑借人才和技術優勢,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在服務地方中尋求新的支持,在貢獻地方中尋求新的發展,服務地方能力持續提升。學校先后與巢湖市人民政府、柘皋鎮政府、槐林鎮政府、中廟街道辦事處、長臨河鎮政府、含山縣經濟開發區等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開展了深入合作;與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巢湖市環境保護局、安徽皖維集團公司、安徽德信佳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合肥博微田村電氣有限公司、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顯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安徽慕曼德家具集團公司、合肥中南光電有限公司、廬江縣合肥精創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300余項;校地校企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10個;選派5名教師先后分赴巢湖市科技局、商務局和數據資源局掛職擔任副局長,2名教師赴宣城市旌德縣掛職;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5名,巢湖市科技特派員20名;積極融入省、市級技術轉移聯盟,參與籌建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并擔任副理事長單位。成立學校科學技術協會。學校與巢湖市經信局共建“巢湖工業設計島”,圍繞工業設計、工藝升級、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征集企業技術需求100余項,其中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類項目55項。先后組織校內相關技術專家15人次,參與20余家企業數字化車間建設調研,與2家企業合作共建企業實驗室,為巢湖市工業經濟高質量有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積極參加省、市“四送一服”行動,推薦教師并入選省“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工作組,先后有5位教師參加省、市“四送一服”活動,工作深受省廳表揚;積極為政府提交研究、咨政服務報告,其中《改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管理的五點建議》等2項研究報告被省委領導采納,《穩定家庭農場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突出四項機制建設》決策咨詢信息被社中央采納。參與廬江縣、巢湖市“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以及巢湖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掘與整理工作,完成《巢湖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安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巢湖文化全書》《合肥通史》等編撰任務,為政府部門決策咨詢提供了參考,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實際貢獻,提高了學校服務社會的貢獻率和顯示度。


學科學位點建設初顯成效
“十三五”以來,學校堅持“學科建設支撐人才培養”“以服務求發展”的辦學理念,按照“校內培養,校外聯合,整合資源,凝練特色,提升品質”的思路,服務支撐安徽省“三地一區”建設,對接省十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圍繞區域環境特點,重點開展應用性學科建設,打造特色學科,制定出臺了《巢湖學院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辦法》《巢湖學院學科建設質量提升工程實施辦法》,實施“科技創新提升、新興產業聚焦、開放高地筑基、綠色生態優化”四大工程,以項目為抓手,推進學科建設,提高學科建設質量,重點建設應用經濟學等7個重點學科,培育體育學、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省高峰學科。學校成功獲批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出臺了《巢湖學院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2年)》,重點建設體育、材料與化工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同時培育若干優勢學科。出臺《巢湖學院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管理辦法(試行)》,先后與西安體育學院、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簽署聯合培養協議,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遴選新增碩士研究生導師35名,聯合培養研究生45人。現有“環巢湖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工業陶瓷制備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廳級科研平臺、“安徽排球學院”1個省廳級教育實踐平臺、“巢薈眾創空間”1個省級創新創業平臺。學校先后新增“水環境研究所”“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等20個校級科研機構。面向企業、行業需求,與企業共建“合肥市電池正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鞍山市新型陶瓷與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等6個科技研發平臺。與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商合作共建安徽省智慧產業研究院。成立“巢湖學院社科聯”,擴大了與省內外社會科學界聯系渠道。


學術交流范圍更加廣泛
學校積極拓寬學術交流范圍,先后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中國科學院謝毅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崔勇教授、“皖江學者”魏先文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學校作學術報告,邀請了安徽博約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鄭中華博士、江蘇蘇州紅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勤等省內外知名企業家來學校指導講學;積極鼓勵和資助校內教師舉辦學術講座、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成功舉辦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專場,安徽省數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以“奮進十五年,起航新征程”為主題的第二屆“皖江論壇”暨2021安徽省外國語言文學學會年會,環巢湖區域“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五年來,學校學術交流的范圍日益廣泛,校園學術氛圍不斷濃郁。


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為適應科研管理工作新情況,學校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科技工作評價激勵機制。為計算科研工作量提供合理、有效的辦法,修訂出臺《巢湖學院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巢湖學院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為加強科研管理,出臺《巢湖學院科研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實施暫行辦法》《巢湖學院科研工作目標管理年度考核指標體系》《巢湖學院橫向科研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巢湖學院縱向科研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為進一步強化學風建設監督和約束機制,先后制定《巢湖學院學風建設實施辦法(試行)》《巢湖學院學術道德行為規范及管理辦法(試行)》等規章制度;為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出臺《巢湖學院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

回首“十三五”,成績令人振奮;展望“十四五”,前景催人奮進。“十四五”期間,科技處將著力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在提高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加強學科與平臺建設、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提高服務地方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研評價與激勵機制改革等方面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為高質量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文、圖/科技處提供 初審/朱明 部門審核/萬新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