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4月1日下午,經法學院組織開展校級一流課程聽課評課教研活動,副院長施瑋、法學教研室主任朱鶴群、學院二級督導張倩、翟清蘭以及法學教研室十余名教師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的第一階段,大家走進博學樓406智慧教室,聆聽王小驕博士的《國際私法》課程,該課程采用強互動式對分課堂教學方式,學生討論展示互動時間和教師講授時長基本是1:1。課程設計重視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實踐能力和表達、溝通、合作、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育。采用線上和線下融合式教學,要求學生提前在學習通上學習基礎理論,線下課堂主要講解重難點和完成理論研討、案件分析、調解仲裁模擬等互動式學習任務。教學過程中結合我國涉外經濟發展現狀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等大政方針開展課程思政,強化學生涉外法律服務意識,提高學生涉外法律服務能力,為我省外向型經濟發展培育應用型涉外法律人才。

活動的第二階段,大家走進博學樓模擬法庭,聆聽劉德濤老師的實訓課——《侵權法律實務》。本節課進行的實訓項目是產品責任糾紛實訓。劉德濤采用了全新的實訓方式——“案例分析與答辯”。首先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對教師指定的一起產品責任糾紛案例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由另一個小組的同學就案例分析中存疑的地方,觀點不同的地方,認為分析有欠缺的地方設計問題,向分析案例的小組的同學依次發問,且就回答不滿意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追問,課堂氣氛熱烈。實訓結束后,坐在臺下旁聽的同學紛紛主動站起來,就案例中“安全氣囊的彈開條件”、“安全氣囊若彈開能否降低原告方的損害”、“產品缺陷的認定”、“未系安全帶對原告人身損害的原因力”等問題與參加實訓的同學、授課教師、其他旁聽的同學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劉德濤介紹,“案例分析與答辯”是他根據“案例分析”改進而來。之前劉德濤采用的是案例分析這種實訓方式,但學生基本上都是上臺宣讀事先寫好的案例分析報告,分析之后雖然也有學生進行點評,但是很多時候點評較為簡略;有時也有其他學生與分析案例學生之間的討論,但也不多;這樣的方法一方面對于上臺分析案例的學生沒有挑戰性——僅僅讀一下案例分析報告即可,另一方面未上臺分析案例的學生參與度也不高,從而難以達到對案例中相關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的效果,難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受畢業論文答辯的啟發,巧妙地在案例分析方法中融入了答辯元素,首創了案例分析與答辯這樣的教學方法:上課時指導教師隨機在事先分好的甲乙兩個大組中抽取某一小組,該小組和事先與其建立對應關系的小組自由協商之后,一個小組負責分析案例,分析完畢之后由另一小組針對案例分析情況進行提問,——可以針對案例分析報告中未涉及的問題設計問題,也可以基于與案例分析報告中的觀點不同設計問題,然后由分析案例的小組進行回答;若提問一方對回答不滿意或認為回答錯誤,可以就回答情況進行再次提問,直到提問一方對回答一方的答案滿意,或者回答一方無話可說為止;接著由進行提問的小組提出新的問題,分析案例一方進行回答,依次類推。提問一方沒有新的問題時,案例分析與答辯結束。

活動的第三階段,學院組織開展了一流課程聽課評課集中交流會議,針對兩門一流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研討,總結了兩名一流課程的教學經驗,供經法學院同仁學習、參考。同時,大家結合法學專業的特征,針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本次教研活動充分利用了一流課程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法學院課程建設的進展。(文/張麗麗 圖/朱鶴群 審/徐志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