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學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課”,用青春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引導青年學生在“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巢湖學院“支教攜愛,鄉夢閃耀”實踐團在指導老師周馨怡、梁哲銘的帶領下,自7月12日起赴郎溪縣開展為期一周的系列實踐。

尋覓民俗技藝,領略非遺之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新時代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實踐團參觀走訪了宣城市文旅局、宣城博物館、宣城圖書館,通過走訪參觀、文獻閱覽等方式了解了宣城非遺技藝的地理分布和傳承現狀,著重對郎溪縣的非遺技藝進行調研,如“定埠小馬燈”、“跳五猖”、“古南豐徽派黃酒”等。

感悟家訓文化,傳承優良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道德養成的起點。家訓是家族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好的家訓、家規、家風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宣城家訓館位于宣城市圖書館四樓,以“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文明新風”為主題,從“宣城家訓家風傳統”和“宣城家訓家風故事”兩部分展開,圖文并茂地向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呈現了來自全市各縣的家訓。學生們耐心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不時駐足凝望,深刻體悟“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現實意義。

探尋紅色文脈,傳承英烈精神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實踐團的青年學子懷著敬畏之心走進郎溪縣烈士陵園,郎溪縣烈士陵園負責人、夏雨初烈士的后人夏昌一先生帶領學生們參觀烈士陵園,并深入講述了革命烈士夏雨初的生平事跡。夏昌一先生鏗鏘有力的講解,讓學生們為之動容。烈士陵園的中心屹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烈士紀念碑,上面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的周圍環繞著不同時間建立的墓碑,“夏叔叔,這里有位烈士是近兩年才犧牲的?”“是的,他是郎溪縣的孩子。”在場的學生為此感到惋惜。隨后,實踐團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以此表達對革命英烈的無限追思,學生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發奮圖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體味鄉村茶韻,共謀鄉村振興
養心谷,一個如詩如畫的地方,位于連綿起伏的茶山之間,綠色蔓延,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茶香,猶如世外桃源。大佛山養心谷集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紅色教育、康健養老等于一體,依托郎溪縣“中國綠茶之鄉”的名片,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生態觀光園。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在董事長王立勝先生的帶領下,走進養心谷,參觀傳統建筑、紅色革命紀念館、八萬畝茶園等,了解了養心谷的運營模式及現狀。養心谷緊緊圍繞當地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加快推進茶產業與文旅結合發展勢頭,逐漸探索出“綠野變寶地,茶田煥新顏”的融合發展路徑。

密織兒童服務網,守護鄉村兒童心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郎溪縣十字鎮政府的協助下,實踐團通過座談會、實地調研的方式,了解了郎溪縣十字鎮鄉村兒童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座談會上,實踐團與十字鎮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教體局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各方就鄉村兒童教育資源分配、教學質量提升、師資力量建設、教育設施改善以及課外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深入十字鎮初級中學、第二小學和中心小學的校園、教室,詳細考察了學校的教學設施、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及教學質量。實踐團表示將積極整理調研成果,為十字鎮鄉村兒童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趣味科普進鄉村,點亮科技創新夢
科學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趣味科普課堂能夠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思維,點亮科技創新夢。實踐團來到了郎溪縣十字鎮兒童服務站,為20余名兒童上了一堂生動富有趣味的科普課程。主講人劉豪以其生動有趣的講解方式,帶領小朋友們走進了一個充滿奇妙與驚喜的科學世界。他逐一介紹了“無影空氣炮”、“紙杯投影”以及“平均分水”這三個既有趣又蘊含科學原理的實驗,并鼓勵小朋友們親自動手嘗試,體驗科學的魅力。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宣城文化為靈魂,深度融合兒童教育與鄉村振興,青年學子懷揣著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與對鄉村未來發展的美好憧憬,深入宣城郎溪,通過創新兒童教育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文、圖/劉豪 初審/劉雪剛 終審/孔鯤鵬 發布/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