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男,漢族,1997年9月生,安徽淮南人。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2016級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學生,擔任班級生活委員。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擔任化材學院輔導員助理。在校期間,學習刻苦,曾獲校一等獎學金。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和各類校園文藝活動,曾獲第八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主持并完成“皖維科技孵化創新基金”項目1項。多次參加愛心支教活動,撰寫的《合肥地區農村學生暑期課外興趣班現狀調研》獲暑期三下鄉活動評比一等獎。曾任黨委宣傳部大學生通訊社新媒體部負責人,有多幅攝影作品獲校內外各級別專業比賽大獎,部分作品被中國青年網轉載。在202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調劑進入天津理工大學納米材料專業。

有這么一個小伙子,他身高接近180,體重絕不下于身高,膚色亦不甚白,猛一瞅,活脫脫一個北方大漢,未料一開口,聲音卻又是渾厚低沉且富磁性,神情亦甚溫柔。難怪通訊社的成員,無論學長學姐還是學弟學妹,都稱其“旭媽”而不名。每逢此時,小伙子往往瞪圓了眼糾正對方,“我不是旭媽,我是旭仔!”——狀極認真,引得聽者忍俊不住。每至宣傳部值班,老師們也多呼其“旭媽”,其徒呼奈何,同學聞之,復以“旭媽”呼之,且曰“老師呼得,我等呼不得?”久之,“旭媽”之名乃聞徹通訊社!畢業之際,作為師長,特撰此文為其正本溯源——此人大名李旭,木子“李”,旭日陽剛之“旭”,男性!
愛心支教,成就“旭媽”之名
其實,“旭媽”名字之由來,并不全是因為李旭態度可親,對學弟學妹們做新媒體指導時頗有耐心,這其實也與他的一段愛心支教的經歷有關。
大一暑假,作為團隊負責人,李旭組建了一支暑期三下鄉校級重點團隊,分赴巢湖、廬江、肥西等合肥周邊縣市的鄉鎮,開展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參加暑期課外興趣班現狀的調研。那一次的社會實踐給了他很大的收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職業選擇或者說是職業準備。李旭說,相對于城市家庭普遍比較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而言,新時代的農村家庭也開始注重起孩子的教育培訓,但大多數農村家庭對這個問題的重視,還停留在對孩子的文化課教育層面的重視,對琴棋書畫、體育、藝術等方面的素質教育拓展重視的還不夠。
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期間他聯合了幾支團隊共赴巢湖市散兵鎮謝王小學開展支教活動。謝王小學是一所農村完全小學,在校學生約三百人,受地理位置、經濟等因素影響,學校發展和城鎮小學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在綜合素質上謝王小學學生存在一定劣勢。志愿者們急孩子們之所需,為他們帶去了繪畫、音樂、舞蹈、剪紙、安全教育等素質拓展課程。講臺下,一個小小的孩童瞪大了雙眼,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的志愿者老師,手里的鉛筆不停地在便簽本上記著……那一刻,李旭的內心分明被一種叫做“感動”的東西觸動了——他分明感受到了鄉村孩子們對素質拓展課程的喜愛!隨著單反相機“咔嚓”一聲定格的不僅僅是那張照片,這一幕在支教活動結束后一直浮現在他腦海里。
李旭學的本是非師范專業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但這之后的幾年間,他利用課余時間一直堅持愛心支教,2018年11月、2019年1月,經過認真準備他參加了教師資格證(化學)筆試和面試,并一次性順利通過,獲得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合格證明》(因受疫情影響,體檢和現場確認將于7月下旬開始)。這既是他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多一份備選而做的努力,也與大學期間的愛心支教不無關系。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李旭也會站在三尺講臺上,將這份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也是在那次的謝王小學愛心支教,高高大大的李旭帶著孩子們玩得特別嗨,原本就有幾分愛搞怪的他將自己搞怪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孩子突然嚷了一聲“老師,你好像我媽媽!”童言無忌,童言最真,李旭“旭媽”的昵稱也從校外傳到校內了。
校園活動,贏得“旭導”之名
作為一個地道的理工男,李旭卻在入學之初便選擇了報名參加大學生通訊社的選拔,經過一番選拔,最終他順利加入了校通訊社!
大學里學生們參加各個組織和社團的積極性往往與其年級的增長成反比,常見的現象是大一加入,大二便有一半人選擇退出,大三除部分留任擔任各個組織負責人的同學外,其他人大多退出,至于大四那更是“功成身退,絕跡江湖”。李旭卻有別于此,在通訊社他是實打實干滿了四年!今年5月,作為畢業班學生的他在返校準備論文答辯及研究生線上復試的緊張時刻,他還為官微連續推送的2期《旭仔返“巢”記》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告知歸心似箭的同學們有關巢院的現狀,接近1萬+的點擊閱讀數也從側面說明了推文的質量!慎終如始,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面試時,對于他選擇加入通訊社的新媒體部門我是有著一絲疑惑的,他所學的專業與新媒體的關聯度并不大,我其實更愿意選一個文科專業的學生。但他的那句“老師,工科生的精益求精是很符合官微的嚴謹之需的”打動了我。我也慶幸,官微沒有錯過他!事實證明,他也沒有辜負這個平臺!
通訊社新媒體部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群體,這里的小伙伴思維活躍,每月的選題會上各種思維火花碰撞。進入新媒體部,李旭整個人就像開了掛一樣——小伙子思維活躍,這個崗位簡直是為他量體定制的一樣。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會做微信很簡單,但要想做好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圖片來說,一期微信所需的圖片往往多達數十張,圖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新媒體部的圖片大多靠攝影攝像部提供而不是自己拍攝,這樣一來就很影響推文的質量。原因有二,一則靠其他人提供圖片較為耗時,二則(也是最重要的)別人所供的圖未必符合(或者說,限制了)微信制作者的構思。為此,李旭開始自學攝影技術,通過向宣傳部老師以及廣電專業的同學請教,再加上通過網絡學習,他的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獨特的構思角度、出色的構圖技巧,與高質量的拍攝圖片相得益彰,很快李旭成為了微信制作的高手,每期他制作的微信往往一審就能過關!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斷鉆研新媒體運營的業務知識,很快成為了新媒體的小專家,我也戲稱他為“旭導”!有什么技術方面的問題,他都能及時解決。
這幾年,學校的畢業季宣傳片、招生季宣傳片的素材來源都有他很大的一份功勞,各種重要的大型活動我們也往往派他帶人前往現場拍攝。


幾乎是從入學開始,能干的他就成為了輔導員的助理,從2016年11月到2019年11月,輔導員助理的職務幾乎伴隨了他的整個大學生活。從學業指導,到參加學生活動,再到學科競賽,他盡己所能給予學弟學妹們全方位的指導,學弟學妹們有的稱他為“旭導”,他則謙虛地表示這只是一種分享,談不上“指導”!大學四年,他所在的班級曾中途換過一次輔導員,但不論是哪位輔導員對他的信任都從未改變過,他的輔導員助理一職也從未變動過,問及原因,兩位輔導員不約而同地表示,李旭的責任心讓他們格外看重他、放心他!
小荷才露,我是巢大最靚的“旭仔”
今年考研,李旭一志愿報考的是湖南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月20日,我通過微信了解到他的初試成績不是很高,估計上一志愿學校的可能性不大,但好在各門課以及總分都還可以,調劑的余地還比較大。我原本打算安慰安慰他的,小伙子卻及時地調整了心態,“老師,我把這個小小的‘挫折’當做是一種磨礪呢,我不會輕言放棄的!”
24日早上8點,他給我發來了自己搜集到的42個接受調劑學校的信息匯總,包括各個學校給他的反饋信息。看得出他的功課做得很細致、認真,一如他既往接手各項任務那樣準備得很充分。最終,在眾多拋出橄欖枝的學校中,他選擇了天津理工大學的納米材料專業。我想,于他而言,這一次考研之旅的小小挫折還真的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雖然與一志愿的學校擦肩而過是令人惋惜的,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的最終成功“上岸”無疑又培養了他勇于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的勇氣與毅力。
大學四年李旭沒有因為忙于社會實踐而疏于專業學習,在他心中學習始終是主責主業,用他自己的話說“大學生也是學生,既然是學生,學習當然是我的天職!”為了進一步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也為將來可能從事的科研工作做準備,他從大二開始就跟著老師開始了他的實驗室生涯,也有選擇性地參加了一些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學科競賽,取得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榮譽。如學校組織的首屆綠色科技文化節、第八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安徽省生物標本大賽等。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的“皖維科技孵化創新基金”項目《基于MgO-TiO?復合無機陶瓷微濾膜改性研究》,從項目的申報到獲批,再到順利結題,個中辛苦自是無需贅述的。但隨著項目的順利結題,以及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燒成溫度對MgO-TiO?復合無機陶瓷微濾膜支撐體性能的影響》)、申請一項技術專利《一種可拆卸清洗式家用無機陶瓷膜凈水裝置》,他從事科研的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個良好的開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有理由相信,旭仔終究會綻放“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
采訪手記:或許,旭仔不是巢院最頂尖的考研學子——他考取的學校并不是什么“985”或“211”,即使他被一志愿報考的湖南大學錄取,他似乎也依舊算不得這一屆考得最好的學生。但我卻很欣賞他的踏實與勤奮,欣賞他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與無私奉獻——2018年12月初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組進校考察,作為學生記者,他也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任務,當時的他正在準備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筆試與面試,這一切他全然不曾跟我們提起,這還是我寫作此文時計算時間才恍然大悟的!我更欣賞的是,面對困難他不輕言放棄的勇氣與毅力。人的一生難免會有坎坷,但有了這種一往無前的進取心,那么風雨之后終將見到彩虹!(文、審/陳小波 圖/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