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19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江蘇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3智慧育人學工新生態峰會”在南京召開,全國800余所高校1600余人參會。巢湖學院應邀參會,易班發展中心主任裴敏俊作“一站式推進線上學生社區建設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新陣地”主題報告,分享推廣學校經驗做法。

巢湖學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把主題教育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相結合,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融合,深入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將移動校園平臺(易班·今日校園APP)進行升級改造,建成融思想引領、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線上學生社區,以新空間、新體系、新生態為一體的“三新”網絡育人機制。
優化平臺載體,構建網絡育人新空間
2018年,學校在全國率先開展易班與今日校園共建試點建設工作,將易班app與今日校園app進行整合,建成官方“易班·今日校園”移動校園平臺。學校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將學生事務線上一站式服務大廳嵌入易班·今日校園平臺(PC端整合學生常用應用82個,移動端61個),及時上線“課表成績查詢”“宿舍報修”“獎助學金申請”“第二課堂”“失物招領”等應用,實現入學報到、信息查詢、請銷假、活動報名、查寢、通知、獎助學金申請、宿舍報修等日常事務線上操作,基本覆蓋學生校內生活全場景,累計訪問量700萬+次,日均活躍度2萬次以上,已成為學生用得上、離不開、喜歡用的生活學習平臺。學校的共建做法在全國廣泛推廣,全國160余所高校(安徽省40余所)復制我校易班與今日校園共建互融做法。

注重隊伍建設,構建網絡育人新體系
學校發揮全員力量,建立“校院班”三級隊伍建設體系,實現對所有二級學院易班師生工作隊伍全覆蓋。同時積極開展網絡名師工作坊和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工作,把握教師群體的引領作用,重視學生群體主體性的有效發揮,切實做到引領青年思想,傳遞主流價值。
學校打造“網絡名師工作坊”13個,建立55個教育教學類優課課群,覆蓋全體學生。錄制的《以人民為中心:中國抗疫大考的致勝密碼》課程在2022年度易班優質公開課征集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創業機會的識別與評估》課程在易班優課大學生求職技巧知識學習活動中獲“最佳課程獎”,16人次在教育部易班中心舉辦活動中獲“優秀指導教師”榮譽。學校錄制的《用微黨課講好初心故事》《堅定理想信念貢獻青春力量》等課程被易班全國優質課程資源庫收錄。學校易班工作站獲評全國“優秀易班工作站”,相關做法獲“全國優秀易班共建案例”。

學校建設“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11個,產出“環巢湖紅色教育基地手繪地圖”“我與國旗同框”“英雄烈士紀念匯”“校園好聲音”“掌上校運會”等新媒體產品。其中,“巢院易班吉祥物”表情包成功申報專利及版權保護,在微信商城上線并下載使用5萬余次。


豐富內容供給,構建網絡育人“新生態”
堅持守正創新,學校結合實際和學生成長需求,建立健全線上思政教育品牌矩陣,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各級思政教育活動,在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舉辦的“新生入學教育”“簡歷設計大賽”等活動中11次獲“優秀組織獎”,在安徽省網絡思政中心舉辦的“皖音承經典青春頌祖國”等活動中獲“優秀組織獎”。
養成教育:“早鳥行動”。學校利用易班平臺“樂跑”應用開展“早鳥行動”,倡導學生“早睡早起在讀早鍛煉”。截至目前,參與早鳥行動240余萬人次,總里程240余萬公里,繞地球近60圈。

在線教育:“新生入學教育”。學校在易班平臺開辟線上入學教育專題,對學校進行立體形象、圖文并茂的全方位宣傳推介和教育。入學教育同步新生錄取工作,新生入學前完成入學教育和測試。學校連續4年在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舉辦的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獲“優秀組織獎”。
智慧資助:“隱形資助”。依托智慧學工大數據分析平臺,根據多個不同指標,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綜合畫像,梳理資助對象。累計資助學生3000余名,累計資助金額150余萬元,突出了資助的溫度,讓學生更有獲得感,給學生們上了一堂關于人文關懷和人格尊嚴的生動課程。
朋輩教育:“校園公眾號”“小易觀察日記”。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教育與朋輩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打造“小易觀察日記”等品牌欄目,圍繞時事政治、熱點話題等發出主流聲音,引導學生既讀圣賢書,也聞窗外事。運營“校園公共號”共72個,積極展現學院和學生組織風采。
實踐活動:“掌上校運會”“易起成長”。推進“一月一主題”活動,以品牌創建為驅動力,營造生動活潑、健康有益的網絡文化氛圍。開展“我與國旗同框”“掌上校運會”等活動,發揮“線上有互動、線下有參與”互動教育模式優勢。2022年,“易起成長”迎新圖片直播得到130萬+瀏覽量。

巢湖學院將以此次主題教育為契機,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易班平臺為主陣地,建好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一體化社區,以思想引領為魂,強化網絡思政“力度”;以生活服務為基,提高網絡思政“溫度”;以教育教學為要,增強網絡思政“效度”;以文化娛樂為趣,挖掘網絡思政“廣度”,努力實現網絡育人“四度”提升,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文、圖/裴敏俊 初審/夏桂林 部門審核/華紫武 終審/張連福 發布/樊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