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深入了解巢湖民歌發展史,進一步繼承、弘揚巢湖民歌。6月30日,巢湖學院暑期“三下鄉”“訪尋巢湖民歌”社會實踐團隊對巢湖民歌從發源、發展、創新、傳承等方面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學無常師——文化館內尋真知
以“踏尋非遺足跡”為前提,以“傳承巢湖民歌”為宗旨。為正確探求巢湖民歌發展史,宣講團第一站抵達巢湖市文化館,市文化館非遺辦工作人員翟迎春熱情地接待了同學們。
身為巢湖市文化館非遺辦工作人員,翟迎春針對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從非遺保護工作者的角度,向大家介紹道,“巢湖民歌,是流傳在環巢湖一帶的地方性民歌。其旋律優美、遼闊、華麗、悅耳動聽,有其獨特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征,是中華民間音樂文化的優秀范例。巢湖民歌在從民俗生活中轉向更大的舞臺時,需要更合適的表現形式,特別是符合都市年輕人欣賞習慣的表現形式。這不僅是巢湖民歌,更是很多其他非遺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大阻礙。”

研精覃思——博物館中求真理
巢湖歷史悠久,孕育出了獨具風情神韻的巢湖民歌。巢湖民歌既有荊楚激越之風,也有吳越嫵媚之韻,由簡而繁,由一而多,望風采柳,一直傳唱至今。為更好的探究巢湖民歌的發展歷程,7月2日中午,宣講團一行赴巢湖市博物館。
巢湖市博物館內,團隊成員了解到,巢湖民歌的起源可追溯堯舜禹時期,伴隨人類生產、生活而生發,是勞動中升華的音樂。通過研究記錄博物館內對巢湖民歌歷史的階段性發展了解傳統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深刻認識其文化價值。

追根溯源——發源地上探真源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戰略部署。烔煬鎮南湖方村是巢湖民歌的發源地。為更好地溯源地域特征與巢湖民歌的關聯性,7月4日早晨,宣講團一行赴烔煬鎮南湖方村。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風光,好呀好風光,晴空耶萬里來鳥飛翔,啊依耶嗨鳥飛翔……”李煥之紀念館門前,一首聲情并茂的《巢湖好》,將巢湖的美好化作音符飄向天邊,紀念館館長也在門前對宣講團團員們介紹了這首經典巢湖民歌的創作過程。
長期以來,南湖方村與村民們一起受巢湖民歌文化的熏陶,這里的人們沿襲著傳唱民歌的生活習慣。而在對村民們的采訪中,宣講團也在村子的每個角落發現了巢湖民歌的“影子”。

融會貫通——調研室內得真性
多彩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活態展示。在這次實踐活動中,宣講團通過實地調研、大數據問卷調查以及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行主題專訪等方式,了解巢湖民歌當前的傳承現狀,以及人們對巢湖民歌關注程度。

浩瀚青史,概括于壇內;輝煌文化,濃縮于眼前。結束的是短短一周的實踐活動,但延續著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宣講團成員們感受到的,是蘊含于巢湖民歌中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今后,成員們將助力非遺傳承,以新思路、新方式、新表達來呈現和傳遞傳統文化。(文/單耀輝 圖/單耀輝、陸晴 初審/王林 終審/郭超、王倩 發布/樊振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