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工作,2023年6月29日起,巢湖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尋脈中華文化,青陽非遺再啟”社會實踐團隊赴青陽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實地調研:參觀青陽腔博物館,感受非遺魅力
6月29日,實踐團來到青陽腔博物館,參觀學習青陽非遺文化發展歷程。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志愿者們了解到,青陽腔繼承古南戲的角色體制,有生、旦、凈、末、丑、外、貼7個行當,后來又增加了小、夫兩個腳色,其表演講究“文戲武唱”,娛樂性、趣味性強,火爆熱鬧,常穿插表演竄刀門、盤吊桿、翻高臺、跳火圈等技藝,青陽腔中還有各種紙質面具,在舞美上極具特色。大家一邊聽一邊記,在享受青陽腔文化底蘊熏陶的同時,總結記錄青陽腔文化發展特色,為發展弘揚青陽非遺文化打牢知識基礎。

專題走訪:探訪非遺傳承人,了解發展現狀
7月1日,實踐團拜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腔省級傳承人江進老師,江老師告訴志愿者們,青陽腔因形成于安徽省九華山腳下的青陽縣而得名,足跡遍及贛、鄂、湘、川、黔、魯、閩等省,享有“南北時尚,徽池雅調”之美譽。通過工作人員的描述,大家了解了江老師為傳承青陽腔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深刻感受到這位八十多歲的老黨員傳承青陽腔的初心和堅守。


深入學習:了解歷史文化,領略現代發展
7月2日,志愿者們前往青陽縣文化中心參觀,了解青陽地方文化和城市發展情況。參觀結束后,志愿者來到青陽城市館,協助工作人員開展圖書資料整理工作,在領略青陽文化的同時,也為青陽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深入調研:開展入戶調查,尋求保護之策
經典傳承路漫漫,古韻悠悠續新聲。7月3日,志愿者們來到陵陽鎮開展走訪調查。大家一邊挨家挨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老百姓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保護建議,一邊耐心解答居民疑問,宣傳非遺文化保護政策,生環學子“志之所趨,不怕艱苦”的風范得到了居民們的肯定和熱情回應,他們紛紛表示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會為它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了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是青年一代的責任,志愿者們將以此次“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為起點,繼續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添磚加瓦,努力讓厚重的經典文化煥發更新、更強的生命力。(文、圖/陳建全 初審/張凌 終審/徐兆武 發布/崔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