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箋加工技藝是巢湖地方傳統技藝,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加工紙箋”與普通宣紙相比,更精美,更實用、耐用,賦有更高的文化內涵。為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了解紙箋加工技藝,探索紙箋創意發展新模式,2023年7月3日起,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探索紙箋創意發展新模式團隊赴巢湖各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由指導老師殷慧敏、芮招彪帶領,團隊全體人員共同參與。

參觀學習,領略紙箋文化魅力
第一站,團隊成員來到巢湖市博物館的非遺展廳紙箋加工技藝展臺。通過講解員對館內展品的介紹,團隊了解到泥金箋、朱砂箋、流沙箋、刻畫箋各類紙箋的類別、花紋及特點,團隊在展品前反復觀察,互相交流,感受著這千年的文化美感。展廳內部電子屏幕正放映紙箋加工技藝介紹視頻,大家駐足觀看,對紙箋制作過程中研光、托裱、灑金、手繪描金、拖染等步驟也有更加具體的了解。
為更全面地了解巢湖紙箋的特點,團隊成員認真觀看了巢湖紙箋非遺傳承人劉靖的采訪視頻,在參觀活動的尾聲,團隊成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明顯感受到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較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加親民,如何傳承與保護仍有很長的一段道路要走。在確認相關信息已采集后,團隊成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做了道別。

實地尋訪,感受紙箋技藝之美
團隊成員來到紙箋制作點掇英軒工作室開始實地走訪。巢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介紹了紙箋制作的相關情況及發展現狀,他帶領大家參觀了掇英軒的工藝展示品,觀看了泥金箋、流沙箋以及朱砂箋等一系列傳統紙箋作品,介紹紙箋造紙制作過程涉及的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等多道工藝,并表示紙箋制作對工人熟練度要求極高。他指出,紙箋制作的目的是提高紙的實用性,延長紙的壽命,使紙更適合書寫、繪畫、印刷等,同時提高傳統手工紙的人文內涵和藝術觀賞性。
參觀完工藝展示品后,為了讓團隊成員們親身體驗紙箋制作過程,感受傳統手工藝制作堅守之不易,工作室邀請大家進行現場制作。工作人員首先介紹了紙箋制品的制作流程,著重講解流沙箋的制作技巧及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觀看有關流沙箋與紙扇制作的完整視頻后,團隊成員著手體驗流沙箋與紙扇的制作,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完成了紙箋制品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團隊成員體驗傳統紙箋帶來的獨特的美感與蘊含在非遺作品中的豐富精神內涵,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對這些默默堅守非遺技藝的傳承人越發地崇敬,并表示一定會在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認同感。

做好宣傳,探尋紙箋新模式
在充分接觸和了解紙箋加工技藝與紙箋發展的現狀后,團隊對得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并制作了紙箋宣傳冊和有關問卷。緊接著,團隊成員先后趕赴萬達廣場、草城街、天河街道社區等地進行調查問卷的采集和宣傳工作,并向大家介紹了有關紙箋的歷史發展、種類名品、制作工序,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在與調查對象的交談中,團隊成員感受到他們對于傳統技藝的情愫,同他們就紙箋技藝的現狀展開交流,了解他們對紙箋未來發展的看法與建議。在天河街道黨建服務中心,團隊成員同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他們表示傳承非遺文化,需要全社會大家同心協力。

非遺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與發展。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箋的發展與傳承有了更深的認識,深切感受到了巢湖紙箋的獨特魅力,深感非遺文化傳承之重要,同時也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邊緣化而擔憂。隊員們紛紛表示,未來將視文化傳承為己任,讓更多的非遺文化在大眾生活中復興,與時代同行。(文/吳冉冉 圖/陳婉如 初審/郝江鋒 終審/史國東 發布/崔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