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巢湖學院赴舒城縣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團在萬佛湖風景區以及水庫管理處等地展開實地調研,面對面采訪了1950年代末龍河口水庫的建設者,發掘紅色資源,傳承龍河口精神。
憶往昔崢嶸歲月
舒城縣龍河口大壩,始建于1958年,是舒城人民在三年困難時期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與天斗、與地斗,靠肩挑手推人扛,向自然災害挑戰,歷時兩年零五個月建成的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壩,孕育了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艱苦創業的奮進精神、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為深厚內涵的龍河口精神。團隊成員為了深入挖掘龍河口的背后故事,通過重走紅色足跡、挖掘紅色故事、訪談紅色人物等方式全面了解了龍河口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團隊成員首先來到了龍河口水庫紀念館,在歷史的回眸中了解到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自然災害,認識了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出的英雄人物,深刻體會到舒城人民懷龍河之夢、干千秋大業的英勇事跡。
如今的龍河口水庫,為舒城、廬江、六安(今金安區)三個縣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發揮防洪、灌溉、發電的同時更帶動了漁業養殖和生態旅游等多方面經濟效益。
基于以上的初步了解,團隊成員們展開了實地人物訪談活動。許芳華、韓克蘭以及胡昌坤三位老人作為龍河口大壩的修建者,接受了成員們的采訪。許芳華同志是“淠史杭工程”的五大英雄之一,也是龍河口故事的代表人物。在龍河口水庫建設工地上,21歲的許芳華帶領“劉胡蘭突擊連”,用血肉之軀保護了龍河口水庫大壩,喊出了“人在、壩在”的鋼鐵意志。當初的“鐵姑娘”現已85歲高齡,但眉宇之間,仍透著一股英氣。老人家如數家珍地講述了由她帶領的女同志組成的“劉胡蘭突擊連”與男同志組成的“董存瑞突擊連”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團結協作的事跡。比賽項目是拉石磙。作為當時筑壩的一種主要工具,石磙每個重達數噸。一開始,“劉胡蘭戰斗連”落后很多。等比賽進行到第10天,“董存瑞戰斗連”的男同志肩膀磨得紅腫,腰也彎不下,進程大大落后“劉胡蘭戰斗連”,最終不得不認輸。許芳華老人娓娓道來的故事深深地感動在場每一個青年大學生。

韓克蘭與胡昌坤兩位同志則進一步分享了修建大壩過程中的篳路藍縷和難忘事跡。通過這些人物訪談,團隊成員們深切感受到了龍河口人民“敢為人先、萬眾一心”龍河口精神。

看今朝薪火相傳
通過實地走訪龍河口附近的工作者與志愿者們,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團深刻體會到龍河口大壩雖修堤筑壩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紅色基因和革命火種仍代代相傳。
在志愿者活動的采訪中,志愿者余海洋同志表示他深受傳統紅色家風的影響,從小就立志將“艱苦奮斗和萬眾一心”的龍河口精神與情懷傳承下去。因此,在暑期期間,余海洋同志克服了種種困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血漿站志愿者,為民眾科普血漿知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閃耀著龍河口精神的光芒。

在對龍河口水利管理處胡平科長的采訪中,胡平同志表示現如今管理處工作人員仍然不忘前輩們的諄諄教導,在工作中通過刻苦鉆研技術,克己奉公、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力量維護著龍河口大壩的正常運作及周邊百姓們的安全。這種“堅守”精神就是對龍河口精神的延續與發揚。

在對三里河社區方書記在采訪中,方書記表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當地居民積極利用前輩們筑造的資源,腳踏實地、緊抓實業,通過傳承與創新,因地制宜為當地經濟發展打造出了一條紅色路線。

三位采訪者作為龍河口精神的傳承人,都通過自己的方式實際踐行、傳承著龍河口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同時將龍河口精神傳承創新、發揚光大,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永葆龍河口精神的鮮明活力。
此次三下鄉活動,巢湖學院赴舒城縣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團積極行動,通過努力挖掘紅色故事,廣泛傳播紅色文化,團隊成員不僅深入了解了龍河口大壩的建設歷程和現狀,也在萬佛湖紅色基因之旅中發現了可廣泛推廣的精神傳承方式。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團隊成員創新宣傳方式,通過各大媒體平臺廣泛宣揚龍河口精神,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進而吸引更多游客開展紅色之旅,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發展,用實際行動將自己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中去。(文/張夢涵 圖/王海燕、王靜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崔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