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實地探尋新四軍第七師的光輝歷程,深切體悟鐵一般的無堅不摧的鐵軍精神和革命先輩的大無畏奮斗精神,7月6日,巢湖學院新四軍第七師紅色記憶的田野探磧與資料收集實踐團第一小隊深入銅陵、蕪湖境內的多處紅色遺跡,展開田野調研和資料搜集工作。
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烈士紀念館:重溫紅色崢嶸歲月
晨光熹微,微風南送。第一小隊首先來到銅陵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今銅陵市義安區鐘鳴鎮泉欄村舒家店。1945年1月,在銅青南行政辦事處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成立了皖南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銅陵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矗立山顛,俯瞰長江,保持了原有的徽派建筑風格。內設“日軍暴行”“抗日烽火”“抗日民主政府”“軍民奮戰”和“弘揚革命傳統、建設和諧銅陵”等主題展廳,并原貌復原了抗戰時期銅陵地形地貌沙盤,收錄許多珍貴的先烈資料、手寫信件、照片、地形圖、軍裝等。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讓實踐團全體成員透過歲月的層層帷帳,深入了解新四軍第七師英勇抗戰的光輝歷程和斗爭精神,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在解說員的娓娓道來中,團隊成員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之中。
稍晚,小分隊還參觀了銅陵市烈士紀念館。紀念館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英雄而建。展館內設置有“星火燎原”“抗日烽火”“地覆天翻”“衛國建業”等主題展覽,陳列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歷史圖片、文獻史料,并通過文字說明、展覽展板和光電數字化多媒體影像等多元化方式,將革命先輩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呈現出來,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參觀學習的小分隊成員,大家深入了解了革命先輩投身革命、信念如磐,拋頭顱、灑熱血,熱血作墨,丹心作筆,擘畫出民族復興的圖景。

兵工廠、地下交通站舊址:近距離觸碰驚心動魄的革命印跡
1941年10月,新四軍七師面臨日、偽、頑勢力的三面夾攻,戰斗十分激烈,軍火補給需求量大,新四軍七師設立皖南支隊兵工廠。小分隊趕到新四軍第七師皖南支隊兵工廠舊址,采訪當地多位住戶得知,抗戰時期此處兵工廠不僅規模較大、管理有序,并因地制宜利用山石制造新子彈,鼓勵民眾上繳軍需物資。廣大后勤官兵邊保障邊戰斗,付出了極大犧牲,完成了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務,有力保障了前線戰爭的最終勝利。
緊接著,小分隊抵達新四軍第七師老洲地下交通站遺址,并前往區檔案館,詳細調研了老洲交通站負責人洪亮與章家元等革命先烈們的革命事跡。皖南事變后,地處長江南岸的銅陵敵后地區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開辟敵后根據地、拓展皖江革命新局面的重要交通要道。1942年1月,新四軍七師在此處建立老洲地下交通站,交通站充分發揮當地環境地利和良好的交通站基礎等優勢,制定出一系列斗爭舉措,深入敵人內部,確保地下交通工作順利推進。

湯溝鎮老街:實地感受鐵軍的斗爭智慧
傍晚時分,實踐團還考察了蕪湖市鳩江區湯溝鎮老街。湯溝鎮承東接西,臨河通江,區域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七師素有“富七師,甲全軍”美譽,湯溝鎮老街的貢獻可謂居功厥偉。新四軍第七師依托湯溝鎮老街繁華的商業基礎,并成立了皖江貿易總局,對外稱“集成號”。“集成號”名稱得自于一對流傳甚廣的對聯:上聯是“集天下人力物力”,下聯是“成抗日救國大業”。在新四軍第七師的努力下,湯溝老街逐漸發展成為“皖江經濟特區”,成為皖江抗日根據地的商業中心和對外貿易窗口,一時間商賈輻輳,百貨駢闐。被當時老百姓譽為“百貨一條街”,又有“小上海”之稱。
實踐團成員在老街上探尋第七師的紅色蹤跡,并對當地居民進行采訪調研,了解到新四軍第七師在重視自身生產的同時,還頒布相應的政令規章,為商業貿易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此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對抗日戰爭時期的大江銀行及其發行的大江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采訪當地居民后得知,抗戰時期,為了緩解皖江抗日根據地的巨大財政壓力,新四軍第七師適時靈活地制定金融政策,成立了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為抗日前線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供給,使得當時第七師部隊的供給水平是全軍最高的。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生活在如今盛世,身雖遙,心卻邇,實踐團全體成員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了革命先輩英勇抗戰的歷史意義和鐵軍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也更加明確了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賡續先烈頑強拼搏、馳而不息的工作精神,銳意進取,奮楫篤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文/羅雅馨 屈卡樂 圖/張子豪 初審/石慶海 終審/楊芳 發布/崔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