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關注鄉鎮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樂觀向上的陽光心態,為鄉村振興注入“心”活力。6月29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青‘心’守護 筑夢鄉村”實踐團在指導老師湯重的帶領下前往宣城市郎溪縣開展實地考察與調研,深入了解當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為搭建具有特色的鄉村心理服務模式貢獻青春力量。

昂揚出征共赴朗溪
“青‘心’守護,筑夢鄉村”調研團由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2021級應用心理學專業12名黨、團員干部組成,實踐團成員安全到達郎溪縣后,郎溪縣團委與實踐團隊舉行了見面會。會上,團縣委對團隊成員不辭辛勞,赴郎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表達了熱烈的歡迎與衷心的感謝,并表示將不遺余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團隊成員表示,這是一次很寶貴的學習和時間的機會,會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美好記憶。

認識自我放飛夢想
6月30日,團隊成員馬甘霖露以五個“我是誰”,帶領孩子們開展了一場以“認識自我放飛夢想”為主題的自由涂鴉活動。在引導語的指引下,學生自由涂鴉,利用繪畫心理學和藝術表達的手法,幫助學生表達情緒情感,同學們充滿好奇和期待,積極投入其中。自由涂鴉結束后,馬甘老師組織大家用手在紙上有意識畫出身體輪廓,期間可以使用各種顏色來畫出身體的感受。身體輪廓繪制完成后,同學仔細觀察自己的畫像,認真揣摩內心感受,將身體訊息以文字或圖案的形式寫在自畫像上。通過繪制身體情緒地圖,同學們加強和身體的連接,重新認識自我,更好地傾聽內在的聲音和情緒。身體情緒地圖繪制完成后,孩子們用剪刀剪下自畫像,將自畫像貼在卡紙上,并發揮想象力,用畫筆繪制圖案,把個人和集體連接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積極探索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提升了共情能力,發掘成長的潛在力量。

心手相連合作無間
7月1日,實踐團成員吳倩帶領大家開展了一次以“心手相連合作無間”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活動中,由領團教師吳倩強調團輔契約后,組織孩子們開展熱身放松活動,同學們伴隨著音樂的韻律共同跳起“兔子舞”,充分調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隨后,開展“找零錢”活動,在自由組合、搭配成老師喊出的數字中逐漸進入團輔活動的愉快狀態。在孩子們的熱情歡呼下,還增添了“蘿卜蹲”和“搶凳子”的小游戲,活動結束后孩子們積極踴躍地分享了參加本次團輔活動的感受,表示只有團隊成員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

真誠交往友誼啟航
7月2日,實踐團成員楊帆以“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應該怎么相處?”為切入點,開展了以“溝通你我真誠相待”為主題的同伴人際交往知識宣講。孩子們積極分享自己和好朋友之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在討論“交友中最受歡迎的品質”環節,邀請孩子們上臺擺出四種無效交友方式的典型姿勢,告訴孩子們正確的交友方式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活動最后,孩子們伴隨視頻及音樂,共同跳起《你是我的好朋友》的舞蹈,并主動熱情地擁抱實踐團隊成員,以擁抱的方式表達對實踐團成員的喜愛。

筆露真情為愛表達
7月3日,實踐團成員馬晨曦以“筆露真情為愛表達”為主題,開展了“給父母的一封信”活動。活動中,馬晨曦以自身故事為例,真情實感地引導孩子們利用書信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他向孩子們真誠說道:“感恩不需驚天動地,與父母多說知心話,在父母勞累后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心懷感恩之心,時刻銘記養育之恩,讓父母少點壓力,不要讓他們擔心”。孩子們認真書寫完畢后,將寫好的書信裝進信封當中送給父母,有的家長在收到信后激動的流下了眼淚。本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會用書信表達,在書寫的過程中傳承優良傳統美德,也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不斷浸潤“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父母、珍惜父母。

解壓治愈歡樂手作
7月4日,實踐團成員何鳳帶領小朋友們開展了手工療愈系列活動之一——奶油膠。藝術療愈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通過對藝術的表達更直觀地感受自己的內心。活動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制作鏡子、筆筒、相框等手工品。大家都積極活躍參加創作,耐心地擠著奶油膠,用色彩清新的奶油膠輕輕打底,發揮想象,綴上各種可愛的裝飾小配件。大家在一起積極交流創意,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實踐團成員們也積極加入孩子們的創作中,活動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心理普測守護“綠碼”
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逐漸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心理普測是一個能夠反映內在狀態的測量工具,是將人的心理特性量化的科學測量手段,可用來衡量人的心理因素水平,比較個體心理差異。7月5日,實踐團成員深入郎溪縣中港社區以及當地鄉鎮中學開展心理普測,后期將對收集的問卷進行整理分析,科學分析當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守護心靈“綠碼”。

深度訪談護航成長
7月6日,實踐團隊成員采訪了郎溪縣中港社區兒童服務站站長左思雨、心理學會會長吳君。在采訪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中港社區服務站成立時間較短,目前已有會議室、心理咨詢室、青少年活動室等為未成年人專門成立的活動場所,但是在鄉鎮,心理幫扶缺乏頂層設計,一直是鄉村振興整體規劃中的薄弱點。左思雨在談到服務站的工作帶來的啟發時表示:“與孩子們做一場活動下來,是非常辛苦和疲憊的,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慢慢對我敞開心扉,慢慢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我的信任,這個過程是非常治愈的,一些溫暖的瞬間也是支持我繼續堅守在服務站崗位上的動力。”吳君結合自身經歷及活動經驗表示:“家庭氛圍與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如何去正確表達‘愛’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孩子的心靈撐起一把傘。”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團隊成員們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個人特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活力,為鄉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保駕護航。據悉,本次活動服務站報名人數達歷史新高,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在以后的學習中,要進一步錘煉過硬本領,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以激情和熱情奏響一曲無愧于時代、無悔于青春、無憾于使命的激昂樂章!(文/吳倩 圖/唐怡博 初審/左勁中 終審/朱玉票 發布/樊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