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安徽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的一個省份之一,同時非遺文化也是安徽獨特的文化資源。在歷史長河中,安徽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人類文明留下寶貴遺產。
為了使得巢院學子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宣紙非遺文化,更好的了解鄉(xiāng)村振興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系。2023年6月30日,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赴宣城涇縣的筆墨紙硯實踐團”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宣城市涇縣廊橋鎮(zhèn)烏溪村,團隊成員們在這里進行為期四天的非遺文化調研及鄉(xiāng)村振興促進活動。

博物知旅,守護宣紙非遺文化
6月30日上午,志愿者們先是來到了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進行參觀調研。在宣紙文化園區(qū)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志愿者們深入了解到宣紙的品種、品質、歷史源來以及其特殊的一百零八道制作工序。

除此之外,園區(qū)內工作人員也熱情的為志愿者們講述起宣紙原材料挑選以及加工方式。志愿者們了解到宣紙的制作是由精選的沙田稻草和喬木青檀皮制成。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志愿者們來到了館藏宣紙與書畫精品展示區(qū),各式各樣的書法及繪畫作品被陳列于此。

在精美的作品背后,也要歸功于宣紙其質地柔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墨韻層次清晰,經久不壞,并善于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能使畫面別開生趣的這一特點。同時,在活動調研期間,志愿者們隨機采訪了園區(qū)內部分游客,通過采訪更直觀深入了解到園區(qū)內游客對于宣紙的喜愛與珍視。

樂道拾遺,再現傳統(tǒng)匠人工藝
7月1日上午,為了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宣紙的制作工藝流程,志愿者們前往宣紙制作技藝廠房進行實地觀摩學習。在調研的過程中,工人師傅們把精挑細選的皮料帶到碓房,放到碓石上,經過多次打擊,打成塊狀。經過碓打之后,工人師傅們又用大鐵刀,將檀皮切碎。

隨后,志愿者跟隨工人師傅的指引親身體驗撈紙過程。在炎炎夏日,最讓志愿者們難忘的是曬紙工藝,曬紙就是要把紙一張張分離出來,貼在焙面上。曬的過程中,工人師傅們手里會拿著一把刷子,左右齊刷。曬紙的背面溫度非常高,所以室內溫度有也非常高。而工人師傅們往往要在這里面工作七八個小時。

志愿者們認識到到宣紙能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正是由于千百年來宣紙技藝依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純手工打造而成。

基層連線,聆聽宣紙與烏溪村的碰撞
7月2日,志愿者們在周邊進行走訪調研,有幸采訪了當地一位宣紙文化愛好者吳傳輝先生。吳光輝先生是土生土長的烏溪村人,志愿者們走進他的家中,發(fā)現墻上有各式各樣的書畫作品,筆墨紙硯擺放的也非常齊全。

隨后,吳光輝向志愿者們講述了宣紙的傳統(tǒng)制造工藝手法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他提到,一張宣紙的制成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可以完成,宣紙的制作工藝是真正的匠人技藝。此外,他介紹到,宣紙文化園的建立讓烏溪村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由于涇縣政府的支持和推廣,很多烏溪村民會選擇返鄉(xiāng)務工來傳承這份非遺工藝。吳傳輝也特別強調,中國宣紙集團積極投入到宣紙文化的宣傳當中,此前參觀的中國宣紙文化園就是其自身投資打造的。這一舉動不僅僅帶動了涇縣旅游的興起,更帶動了烏溪村周邊商業(yè)的發(fā)展。緊接著,志愿者問及宣紙當下面臨的窘境。
吳光輝這樣回答道:“宣紙的制作工藝雖然復雜。但是,宣紙絕對并不是一個消耗品,宣紙保存性和耐久性好,壽命長,這也意味著宣紙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尋訪宣紙,聚焦從山田間走出的原材料
7月3日,迎著蒙蒙細雨,志愿者們走進來了涇縣榔橋鎮(zhèn)烏溪村,去探尋當地村民對于制作宣紙原材料的加工。

走在當地的村落小路上,會發(fā)現小村周圍山高林密,溪澗縱橫,小橋流水,風景如畫,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志愿者們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向前。志愿者們發(fā)現,道路兩旁全是高大的青檀樹。不遠處的山包上鑲嵌滿了石頭,石頭上鋪了一層層黃色稻草。

隨后,志愿者跟隨烏溪村村民的指示,走進山下一排平房內,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在處理剛從山上運下來的稻草。志愿者們經過詢問發(fā)現,這里的工人師傅都是來自烏溪村的村民,由于離家近的原因,很多的村民會選擇來這里工作。

村民們手中的稻草正是制作宣紙的原材料。工人師傅向志愿者們介紹到,從當地田里回收的稻草,還不能夠直接使用,要先用石灰水浸入到稻草內,攤曬成成草坯,隨后裝入蒸鍋內進行汽蒸。在工人師傅的帶領下,志愿者們也見到了那口特制的蒸鍋,從這里出鍋的草堆再歷經8至10個月的日曬、雨淋,才能進行下一步工序。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中,志愿者們在對宣紙非遺工藝制作過程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的同時,也見識到工人們對每一道宣紙制作工藝的精益求精,體會到了當地人對宣紙文化傳承的擔憂。在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的非遺文化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里,身為中華子孫,我們要繼承古老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人類文明留下寶貴遺產。(文/王星宇 圖/熊洋洋 初審/王巍 終審/陳和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