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近年來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深入推進智慧校園內涵建設,強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教育新生態,助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3年在安徽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考核評價中始終位居全省高校前列,連續7年被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安徽省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協會評為“先進主節點”“先進用戶單位”“先進集體”,2022年被省教育廳列為省級教育數字化試點學校。學校多次被省內外高校、省部級交流會邀請分享信息化建設經驗,學習強國、安徽日報、安徽青年報、安徽教育網等媒體多次報道學校信息化工作事跡,省委教育工委《安徽教育信息》2023年專題報道學校數字化轉型舉措與成效。


整體規劃、協同管理,構建智慧教育環境支撐體系
學校堅持整體規劃、統籌協調、穩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穩步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現已建成功能完備、能夠發揮引領與驅動作用的智慧教育環境支撐體系。一是夯實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校園網已實現骨干網絡萬兆鏈路連接、有線與無線網絡全覆蓋以及5G 網絡與校園網深度融合,完成IPv6升級和EDUROAM、CARSI 接入與應用。二是完善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建立了“智慧巢院”門戶平臺、“今日校園”移動平臺,建成統一數據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和身份認證系統,集成OA辦公、教務、學工、人事等27個主業務系統,基本實現校園業務信息化全覆蓋,形成規范、協同、共享、高效的教育應用體系。三是統籌數字資源新型基礎設施。建立統一的公共計算資源中心,采用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超融合存儲并行設計,對計算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四是優化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以“智慧巢院”平臺為基礎,推出網上繳費、成績查詢、消費分析、宿舍檢查、在線報修等180余個微應用,涵蓋教、學、管、食、住、行等多個方面,推動教學、管理、服務、評價等的流程優化和效率提升,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整合資源、聚焦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強化教學中心地位,統籌配置數字教育資源,針對性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策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一是以信息技術應用為牽引,改善智慧教學環境。秉持應用為先、以用促建理念,建設標準化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室)240 余間,布設云桌面等計算機終端830 余臺,上線智慧實驗室、智慧圖書館、虛擬仿真等教學應用60余個,支持混合式、場景式、探究式教學以及在線實驗實訓、無紙化考試、學科競賽、移動學習等,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泛在化智慧學習環境。二是以數字資源為支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精品課程資源、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在線課程教學、教學質量工程等平臺,將學習通、雨課堂等應用覆蓋所有多媒體教室,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重塑課堂形態,激發課堂活力。三是以產學研合作為驅動,提升智慧教學成效。與華為、新華三、超星、金智教育等企業開展信息技術產學研合作,成立ICT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合力打造校級金課60 門。

注重內涵、增強本領,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學校構建了完整的數字素養培訓體系,持續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一是每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推廣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基于學習通等應用開展討論、答疑、作業、測評等教學活動,跟蹤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學生學習成果。二是依托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新教師校本培訓、校級教學沙龍等平臺,推廣信息化教學優秀成果,幫助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提升智慧教學能力。三是依托各類質量工程項目,引導和激勵教師建設數字課程資源,學習借鑒優質線上平臺資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四是強化學生數字素養培養,連續6年舉辦校園APP創意設計、短視頻作品創作和信息化應用知識競賽,積累優秀學生作品200余件,實現“二手市場”等APP應用正式上線使用,兩件網絡安全作品2023年成功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以賽促學”成效明顯。


數據驅動、融合發展,打造智慧育人品牌矩陣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數據驅動、融合發展為導向,建立“易班·今日校園”、“教管服一體化智慧思政”、“智慧資助育人”三大平臺,不斷提升智慧育人水平。一是聚焦融合共建,推進易班?今日校園建設。創新易班?今日校園融合共建模式,搭建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統籌校內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建成一體化線上學生社區。共建模式先后5次在教育部主辦的“智慧育人”新生態峰會上被推廣,全國160 余所高校復制此經驗模式,學校獲得“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榮譽。二是聚焦精準認定,推進智慧資助平臺建設。豐富智慧資助平臺數據,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方式,精準認定困難生,在此基礎上實施“獎、勤、貸、補、免”分類幫扶,實現學生資助精準化。依托學工大數據平臺,根據學生消費等多項指標,對學生實施“隱形”資助。學校智慧資助工作近年來取得零差錯、低投訴、高滿意度的效果,獲得安徽青年報專版報道。三是聚焦數據賦能,推進網絡思政品牌建設。緊抓安徽省首批教管服一體化智慧思政平臺建設試點高校機遇,推進思政優質內容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以數據驅動服務,打造網絡思政品牌。上線家校互聯、學業幫扶、課堂簽到等應用,聯通教務、學工、一卡通等系統,采集學生在校全過程數據,提供學生綜合畫像、綜合預警、軌跡分析等功能,為學生管理提供數據決策支持。


壓實責任、守牢底線,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
持續加強網絡安全建設與管理,建成基于大數據的全方位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為教學、科研、管理提供可靠的網絡安全保障。一是定期召開網絡安全工作會議,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嚴格執行校園網運行7*24小時值班制度,定時完成智慧巢院數據備份、系統升級和安全防護,及時處理網絡安全風險隱患。二是夯實網絡安全防護基礎,按照功能布局、區劃管理、分層防護原則建立防護體系,實現校園有線、無線網絡可控、可管、可追溯。三是以數為本、安全加固,通過采集多種信息化設備的數據,設置相應的安全防護策略,關聯相關敏感信息,建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網絡安全管理平臺。四是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每年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為契機,舉辦巢湖學院網絡安全宣傳月系列活動,提升廣大師生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網絡安全建設成效被安徽教育網、省教育廳官微等媒體多次報道。

立足新發展階段,信息化處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緊密圍繞學校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服務、融合創新的理念,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全校師生的信息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以高質量信息化建設助推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文、圖/史淑仙 初審/侯加兵 終審/陳立鋼)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