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巢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青春鏡頭,鄉野故事實踐團”在指導教師程生風的帶領下,赴宣城市郎溪縣凌笪鎮開展“三下鄉”專項實踐活動。團隊以鏡頭記錄鄉村文旅資源,通過調研、拍攝與人物專訪,助力鄉鎮文旅品牌打造,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實地調研:解碼山水人文中的鄉村密碼
7月2日上午,實踐團抵達凌笪鎮后,與鎮文旅部門召開對接會。凌笪鎮地理位置獨特,處于皖蘇浙三省交界之處,是郎溪縣融入蘇南地區的重要門戶。這里資源豐富,擁有2.3萬畝茶葉種植基地,孕育出“兔子嶺”“伍員雪針”等優質黃白茶品牌。同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其一大特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侯村祠堂、市級文保單位張大千父母墓等眾多歷史遺存星羅棋布。不僅如此,國家級旅游景區與6家精品民宿相互串聯,共同勾勒出一幅“茶旅融合”的特色發展畫卷。

對接會后,團隊成員開展實地探訪。鏡頭先后對準侯村祠堂的飛檐斗拱、張大千父母墓的靜謐氛圍與寶塔寺的古樸風貌,用特寫鏡頭記錄石雕、碑文等文化符號;在藍緣民宿,團隊捕捉到庭院景觀與民宿獨特的教室風格,為后續民宿品牌宣傳積累素材。

產業聚焦:鏡頭下的茶旅融合新圖景
7月3日,實踐團將鏡頭轉向鄉村產業振興一線。下吳村成片的茶園與家庭農場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團隊用鏡頭展現“綠色經濟”的規模化圖景,同步記錄茶農勞作場景。緊接著,團隊成員在下吳村書記的帶領下走進宣城市紀念小康工程展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多種形式,了解了宣城市及下吳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奮斗歷程和成功經驗,特別是凌笪鎮從昔日貧困鄉鎮到如今茶旅融合示范地的蛻變歷程,以及《人民日報》對下吳村《山這邊,山那邊》系列報道,更是讓成員們深受觸動。

隨后團隊走訪一家“皖美金牌民宿”,聚焦“民宿+茶體驗”的運營模式,拍攝參與制茶、品茶的全過程,以及民宿創辦人為大家沖泡特色茶葉、講解茶文化的場景,通過鏡頭展現凌笪鎮文旅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對話鄉賢:專訪民宿創業者的“詩與遠方”
7月3日晚,實踐團與鎮文旅部門組織召開“凌笪鎮鄉村文化旅游媒體宣傳沙龍”,團隊與鎮文旅部門就“如何用短視頻傳播鄉鎮IP”展開頭腦風暴。團隊成員們結合專業所長,圍繞宣傳片傳播策略各抒己見,討論凌笪鎮代言卡通形象創作,提出“凌笪一日旅游vlog”等創意方案,獲當地文旅負責人點贊。

宣傳沙龍結束后,實踐團圍繞“創辦原因、創業思路、困難挑戰、現有成果”四大主題,對當地民宿創辦人進行深度專訪。談及困難,民宿創辦人吳先生提到轉行初期面臨的交通不便、知名度低及客源引流與品牌認知等難題,但憑借對家鄉的熱愛,他帶領團隊深入挖掘“茶旅融合”潛力。推出“采茶制茶體驗+民宿住宿”套餐,逐漸打開市場,民宿年接待量已突破萬人次,并帶動周邊村民就業。而當被問及未來規劃時,他提到民宿前院一片開闊草地,計劃將自駕露營項目進一步升級,不僅要完善水電、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還打算開發“露營+茶園探秘”等主題線路。“看著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才真正實現了我返鄉創業的初心。未來,我希望能通過更多創新嘗試,讓家鄉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見。”吳先生在采訪尾聲的感慨,道出了鄉村創業者的情懷與擔當。

匠心打磨:從鏡頭碎片到文旅畫卷
7月4日,實踐團進入素材精加工階段。上午,隊員們帶著前幾日踩點形成的思路,對照打磨完善的宣傳片腳本,重返侯村祠堂、茶園、精品民宿等核心點位。在晨霧未散的茶園,用延時攝影記錄光影流轉中的綠意舒展;于侯村祠堂,捕捉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石階上的斑駁軌跡;在民宿庭院,聚焦民宿獨特風格風景,讓每個鏡頭都承載起凌笪鎮的文旅記憶。下午,團隊集中梳理連日來的拍攝素材,開啟剪輯工作。從畫面篩選、配音配樂到字幕撰寫,成員們反復推敲轉場邏輯,力求讓零散的鏡頭碎片串聯成兼具故事性與感染力的宣傳短片,讓“茶旅融合”的特色魅力在光影中生動呈現。7月5日上午,實踐團收拾行囊,帶著滿載的實踐成果與對凌笪鎮的不舍,踏上返程之路。


凌笪鎮聚焦特色文旅小鎮建設,以公共品牌打造為抓手,加速文旅資源整合與價值轉化。本次實踐成果將直接服務于鄉鎮文旅宣傳體系建設。當鏡頭對準晨霧中的茶山、祠堂的紅燈籠與民宿老板的笑臉,巢院學子用腳力、眼力與筆力,在皖東南的鄉野間,書寫著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實踐答卷。(文、圖/田蕊 初審/程生風 復審/孫冰 終審/袁鳳琴 發布/孫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