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應邀主講文學與傳媒學院第6期“湯山文學講壇”,以“辛棄疾《水龍吟》中‘紅巾翠袖’應作何解”為題,深入細致地闡述了他對辛棄疾《水龍吟》的新發(fā)現(xiàn)與新看法。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彭正生教授主持講座,中文系全體教師參加。

錢念孫認為,辛棄疾《水龍吟》詞的末句“紅巾翠袖”四字,歷來幾乎所有注解和詮釋都圍繞“女子”展開,這種讀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指出,辛棄疾同時代文人大量運用“紅巾”、“翠袖”意象,寄托的卻不僅是“年輕女子或歌女”的意思,以“紅巾”代指兩宋之際的北方義軍,以“翠袖”指稱植物、山岳等屬常見現(xiàn)象。錢念孫認為,將紅巾翠袖的女子視為“揾英雄淚”的主體,不僅是對辛棄疾忠貞愛國情懷和“豪爽尚氣節(jié)”品格的漠視與小看,也與全詞的意旨頗為游離或曰相去甚遠。因此,“紅巾”指抗金武裝力量,“翠袖”喻北方淪陷江山,是詞作本身可有以至應有的題中之義。
彭正生在主持講座時表達了對錢念孫先生做客“湯山文學講壇”的感激之情。他指出,錢念孫先生的講座,觀點新穎,見解獨特,確有“石破天驚”之感。同時,錢念孫先生從不疑處見疑,由窄門與裂縫進去,步步深入,論之有據(jù),言之有理,終得新見,這具有方法論的示范意義。同時,錢念孫先生對“紅巾翠袖”的新解,既實事求是地知人論文,也闊大了詞的境界和氣象。
錢念孫還就他所倡導與引領的“君子文化”“鄉(xiāng)賢文化”研究與參加講座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文/余一力 圖/李陳 初審/王宇明 終審/彭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