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文學與傳媒學院第1期“湯山文學講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順利舉辦。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王達敏應邀做題為“學科代表性成果或標志性成果的創構”的學術講座。院長彭正生主持講座,學院教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代表參加。


王達敏教授以自己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成果《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和獲得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一等獎論著《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論》為例,傾情回顧了個人學術研究史,交流了項目選題論證、確立研究領域、延伸學術視域等話題,分享了創構學術代表性或標志性成果的心得與經驗。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是王達敏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論著認為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從發生到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其演進之結果,是構建了中國文學現代傳統譜系的“結構圖”,其主軸/主脈是“思想—文化傳統”和“藝術—美學傳統”兩大系統。
王達敏教授在介紹《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論》的時候,深情回憶了對余華《活著》等當代小說文本展開研究的學術心路,結合具體小說批評與研究論文,闡發了自己的理論基點與演進路線,闡釋了自己的批評話語體系。
彭正生在總結講座時指出,王達敏教授的講座理論深邃、內容豐富、闡釋透徹,充滿了動人的情感與思想的魅力。他認為,講座對教師開展學術研究,尤其是創構學術代表性成果或標志性成果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與啟示意義。他鼓勵老師們要尋找并確立屬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以扎實豐厚的理論為基礎和動力,創造出有特色、有影響的學術代表性成果。(文/萬士端 審/彭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