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百年腳步磨得發亮,巷子兩側的黛瓦白墻間,“禮讓”二字透著溫潤的光。有人說這座城很小,寬不過“六尺”;有人說這座城很大,裝得進“天下”。近日,巢湖學院暑期“三下鄉”校級重點團隊禮讓巷陌 法潤民心——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路線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看“六尺巷”調解法的文化源流與實踐創新實踐團赴安慶市桐城市,在六尺巷的青石板上丈量歷史厚度,在社區調解室里觸摸治理溫度,通過學習觀察、人物尋訪、座談交流、問卷調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六尺巷”調解法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充滿活力的創新實踐。
賡續六尺巷古韻,厚植文化新根基

實踐團成員在六尺巷文化展館內駐足良久,泛黃的《張英家書》復制件上,“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字跡力透紙背。講解員指著墻上的桐城地圖說,清康熙年間,張家與吳家為宅基地邊界爭執不下,時任文華殿大學士的張英收到家信后,揮筆寫下這句傳之后世的詩句。最終,兩家各讓三尺,形成了這條長180米、寬2米的鵝卵石巷道。
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他強調,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如今的六尺巷,仍是當地居民日常通行的巷道。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實踐團成員介紹起社區活動中心:“這里是咱們居民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傳承‘六尺巷’文化的主陣地。”走進活動中心,工作人員指著墻上的展示區說:“我們經常在這里舉辦‘六尺巷’故事分享會、鄰里互助講座,還會組織書法愛好者書寫‘讓他三尺又何妨’等名句,讓‘謙和禮讓’的精神像種子一樣,在桐城人的日常生活里扎根生長。”正如工作人員所說,這種文化傳統不僅是桐城人的行為準則,更成為了代代相傳的精神基因,菜市場里攤主多找了錢會追著還,樓道里誰家裝修會主動給鄰居送袋水果致歉。

桐城市文昌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和為貴精神內涵,創作以六尺巷為題材的歌曲、黃梅戲、影視劇等文藝作品18部,將“六尺巷”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納入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巾幗建功標兵等評選的內容中。”
實踐團成員唐玉表示:“此次社會實踐收獲頗豐。原本只在書本上聽聞的故事,如今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讓我深受觸動。‘讓他三尺又何妨’,短短一句話,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寬廣的胸懷。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容易為了一點小事而爭執不休,卻忽略了若能退讓一步,多些謙讓與包容,很多看似棘手的問題或許便能輕松化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將這種“謙和禮讓”的精神帶回校園,傳遞給身邊的人,讓中華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弘揚六尺巷文化,書寫基層治理新章

采訪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時,他翻開筆記本,上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每一句囑托。實踐團成員注意到,筆記本后半部分,密密麻麻記著近期的調解案例:“老城小區里,小張家因房屋建設時的管道布局問題,下水道管網必須從鄰居家的管道排出,這讓鄰居家頗為苦惱,兩家為此常起爭執。后來老城區啟動重建改造,可受地理位置限制,這戶人家的下水道仍需借用鄰居家的管道,鄰居依舊不樂意,矛盾再次激化。”“我們先是給兩家人細細講了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耐心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既講清管道借用的實際需求,也理解鄰居的顧慮。最終,鄰居松了口,同意配合改造,這戶人家也主動提出承擔管道維護費用,兩家人握手言和。”張耘笑著告訴實踐團成員:“你們看,這‘六尺巷’的理兒,到啥時候都管用。”
社區里的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務隊,起初只是向人們講述六尺巷的典故,后來漸漸走出了單純“講故事”的范疇。志愿者不僅為外來游客提供指引、解答疑問,還深入剖析“讓他三尺”背后包容禮讓的文化精髓,讓更多人理解這份智慧的現實意義。同時,他們主動承擔起維護景區秩序、清理環境衛生的工作,在瑣碎的服務中讓六尺巷文化變得可感可觸。如今,這支隊伍用實際行動,讓靜態的典故“活”了起來,讓六尺巷的文化魅力跨越時空,在一次次服務與講解中不斷傳播開來。
實踐團成員韓正彪表示:“通過這次采訪,我深刻感受到六尺巷文化的強大魅力。張耘書記用六尺巷的故事成功調解鄰里矛盾,讓我明白包容禮讓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一個古老的典故,更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源泉。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務隊的行動讓我了解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式。他們不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化的踐行者。作為大學生,我們應學習這種精神,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活與實踐,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禮讓文化傳承,法治引領護航

“拆遷拆違那陣子,我天天揣著‘六尺巷’的故事上門,有的居民門都不讓進。”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說道,話音剛落,她不由自主地向外看去——窗外,是如今整齊排列的居民樓,陽光灑在嶄新的墻面上,映出溫暖的光澤。而記憶里,這里曾是墻皮斑駁、巷道狹窄的模樣,如今,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里,“六尺巷調解室”的門始終向居民們敞開著。
喬麗娟說:“帶著‘六尺巷’故事上門做工作這不是形式,是真的讓大家從心里認這個理。”她提出的“大事、小事、私事” 三事同治理念,在拆遷拆違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宣傳拆遷政策(大事)時,同步解決商戶臨時安置(小事),兼顧家庭內部利益分配(私事),最終實現“零糾紛”。“法律是底線,文化是暖流。” 喬麗娟指著調解室墻上的標語說,“就像冬天送暖,光有暖氣不夠,還得有人情味,‘六尺巷’就是那股子讓人心里暖和的勁兒。”
“年輕人可能覺得‘六尺巷’是老古董,但真遇到事了,這個理兒比啥都管用。”實踐團成員采訪社區工作人員時了解到,前段時間曾遇到這樣一樁事:四樓住戶是位潔癖嚴重的年輕姑娘,即便加班到深夜,回家后也要仔仔細細打掃衛生,拖地、擦桌的聲響雖輕,卻總在寂靜的夜里擾得樓下居民難以安睡,樓上樓下因這無聲的隔閡鬧得不愉快。調解員特意把兩人請到社區調解室,指著墻上“六尺巷”典故圖說:“張吳兩家為宅基地能各讓三尺,咱樓上樓下更該互相體諒。”一番勸說后,鄰里間的堅冰漸漸消融。
“六尺巷調解室”遍布桐城全市15個鎮(街道)和226個村,是桐城市調解糾紛的“主戰場”,2024年化解矛盾糾紛2787起,化解率達到99.74%。將99%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以前只在課本里讀過‘六尺巷’的故事,這次走在巷子里,聽著那些調解故事,才明白‘讓他三尺’不是軟弱,是智慧。“一聽、二辨、三勸、四借、五讓、六和”像一雙溫柔的手,將矛盾一點點撫平。居民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慢慢緩和,最后大家相視一笑,握手言和。這充滿煙火氣又滿是溫情的場景,仿佛讓我看到了‘謙和禮讓’的文化基因在人與人之間流淌,深深觸動了我。”實踐團成員劉慧敏在調研日記里寫道。

從“一紙家書”到“一套方法”,從“一條巷道”到“一座城市”,“六尺巷”的故事還在續寫。巢湖學院的青年學子們用腳步丈量文明,用眼睛發現創新,更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讓“謙和禮讓”的基因,在青春的擔當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書寫精彩篇章。(文/劉慧敏 圖/唐玉、趙一凡、戴勝鵬 初審/王林 部門審核/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