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大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近日,巢湖學院解碼梅渚非遺,賦能文化傳承實踐團赴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走訪非遺傳承人、體驗傳統技藝、調研文化脈絡,深入挖掘梅渚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探索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新路徑。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展現了青年學子在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中的責任與擔當。

尋訪非遺瑰寶:跳五猖的文化密碼
7月2日,實踐團抵達郎溪縣后,首站來到五倡館,拜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國平。作為梅渚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舞蹈,跳五猖融合了儺文化、祭祀文化等多元元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周國平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跳五猖的起源、發展及文化內涵,并現場表演了五猖戲中的角色,其剛勁靈動的動作贏得陣陣掌聲。
跳五猖起源于明代,是一種集祭祀、舞蹈、戲劇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頭戴儺面具,身著彩衣,手持法器,通過特定的舞步和動作,演繹驅邪祈福的古老儀式。周國平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了五猖戲中的五種角色:判官、土地、、和武士,每種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動作和寓意。判官代表公正,土地象征豐收,寓意慈悲,驅邪避災,武士則守護平安。周國平解釋道,這些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
在交流中,周國平表達了對非遺傳承的殷切期望:跳五猖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希望能走向全國甚至世界,讓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他提到,隨著時代變遷,跳五猖的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如年輕一代興趣不高、表演場地受限、資金支持不足等。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表示將借助新媒體、線下展覽等方式,助力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播與推廣。



匠心傳承:儺面具背后的堅守與創新
7月3日,實踐團走進梅渚鎮桃源村,拜訪省級非遺傳承人戴修義。作為儺面具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戴修義四十年來潛心鉆研,不僅掌握了儺面具雕刻、泥塑等技藝,還自學木雕、漆藝等傳統工藝。
在戴修義家中,團隊成員近距離觀摩了儺面具的制作過程。據他介紹,每個面具需選用紅楊木,歷經雕刻、打磨、上色等十多道工序,耗時半月方能完成。這些面具不僅是跳五猖表演的核心道具,更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精神信仰。戴修義拿起一個剛完成的面具,向成員們解釋:面具的眼睛要刻得炯炯有神,嘴巴要微微上揚,這樣才能表現出神明的威嚴與慈悲。
戴修義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各種工具和半成品,墻上掛著他多年來創作的面具作品。他告訴實踐團,制作儺面具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每個面具都有故事,比如這個判官面具,眉心的'日月'圖案象征明察秋毫,下巴的胡須代表威嚴。他邊說邊演示雕刻技巧,手中的刻刀在木頭上靈活游走,木屑紛飛間,一個面具的輪廓逐漸清晰。
面對傳承困境,戴修義感慨道: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讓非遺文化延續下去。他提到,現在愿意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市場需求也在變化。為此,他嘗試創新,將傳統儺面具與現代元素結合,開發出小型裝飾面具、文創產品等,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機。



展望未來: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之路
未來,巢湖學院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引導青年學子投身非遺保護與傳承,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自信,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機,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一方面,非遺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獨特魅力的體現;另一方面,鄉村振興為非遺提供了展示平臺和發展空間。通過發展非遺旅游、非遺文創等產業,不僅可以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青年是文化傳承的生力軍。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巢湖學院的學子們不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明確了自身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他們表示,將把這次實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帶回校園,影響更多同齡人關注非遺、熱愛非遺,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周雨萱、儲詩穎 圖/團隊成員 初審/尤逢連 終審/洪作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