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東南的七月,天目山余脈的綠意漫過溪澗,寧國市云梯畬族鄉的鳳凰花正開得熱烈。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助力鄉村振興,2025年7月3日至7月5日,巢湖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鳳鳴畬鄉”文化實踐團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畬族鄉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三下鄉活動由張瓊銳老師指導,實踐團旨在通過實地走訪、民俗體驗、座談交流等形式,探尋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助力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云梯畬族鄉是安徽省唯一的畬族鄉,聚居著雷、藍、鐘三姓畬民,他們的祖先于明清時期從福建遷徙而來,翻山越嶺扎根皖浙交界的群山間,在與自然的共生中,孕育出完整而獨特的畬族文化體系。實踐期間,團隊成員在千秋畬族風情園詳細了解畬族的歷史淵源、傳統服飾、語言文字、節慶習俗等;在當地文化傳承人的指導下,隊員們學起了畬族語言,從簡單的日常用語到特色詞匯,一遍遍跟讀,感受著民族語言的獨特韻律;隨后又學唱畬歌,悠揚的曲調里滿是畬鄉的故事與情懷。

實踐團還探訪了當地的山核桃和筍干加工點,目睹從原料篩選、晾曬到加工包裝的全過程,看著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讓農特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深切體會到文化與產業融合的活力。實踐團深知,文化保護不能只停留在體驗層面,更要為畬鄉的發展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為此,他們兵分兩路開展調研:一組聚焦文化傳承現狀,走訪12位非遺傳承人、30余戶村民,記錄下“年輕人外出務工導致技藝斷層”“非遺產品缺乏市場渠道”等問題;另一組則深入了解當地產業情況,考察茶園、民宿、農產品合作社,梳理出“特色農產品銷路窄”“文旅項目同質化”等發展瓶頸。此外,實踐團還與當地文旅部門、鄉村干部座談,圍繞“畬族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展開探討,記錄整理了大量一手資料。


實踐團發現,畬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資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過討論,實踐團提出了“文化+旅游+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即依托畬族文化和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開發特色農產品,打造“畬族文化研學路線”,串聯非遺體驗、民俗展演,田園采摘等環節;開發“畬韻文創”系列產品,將刺繡、銀飾元素融入文具、服飾等日用品;建立“非遺電商站”,培訓村民直播帶貨,讓畬鄉特產走出大山。

從火塘邊的古老歌謠到老人口中的畬族故事,從村寨里的田野調查到舞臺上的文化展演,“鳳鳴畬鄉”文化實踐團通過非遺記錄、產業調研等具體行動,為畬族文化傳承提供了青年視角的解決方案。團隊成員表示,此次實踐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性,未來將通過校園宣講、文創設計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畬族文化。實踐團指導老師在總結會上說:“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青年一代有責任接過傳承的接力棒。這次實踐讓我們看到,只要用對方法,古老文化就能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旅游管理學院始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鳳鳴畬鄉”文化實踐團的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探尋之旅,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錘煉品格,用青春力量守護文化根脈。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學子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貢獻更多的力量。(文/吳倩雅 圖/趙其勇 初審/張瓊銳 終審/洪作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