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巢湖地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傳承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7月13日至15日,旅游管理學院“紅色基因傳承團”在指導教師黃維兵的指導下,赴欄桿集鎮、廟崗鎮等開展 “早期共產黨人革命事跡”調研活動。
走進文史展館,探尋革命記憶
7 月13日,紅色基因傳承團走進巢湖市博物館,探尋當地紅色記憶。實踐隊員們先后參觀了“巢湖歷史文化”“巢湖革命歷程”“巢湖名人”等展廳,實踐隊員們通過聆聽講解員的講解,觀看環巢湖地區革命時期的歷史文物和影像資料,親身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艱苦和困難,以及革命先輩們的無私奉獻和堅定信仰。特別是早期共產黨人李慰農、陳原道、楊士彬的英勇事跡和奮斗歷程,令實踐隊員們不僅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同時還領略到環巢湖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底蘊,在參觀后實踐隊員們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內心的感悟以及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所產生的雄心抱負。

參觀烈士故居,緬懷革命先烈
7月14日至15日,實踐成員先后走訪了環巢湖地區早期共產黨人李慰農、陳原道、楊士彬故居或出生地。

在廟崗鎮油坊鄭村,團隊了解到,李慰農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是合肥歷史上第一位共產黨員,他曾領導了聞名全國的青島工人第一次聯合大罷工,是在青島為革命獻身的第一位共產黨人。實踐隊員參觀了李慰農紀念館和李慰農豐碑臺,并采訪了李慰農家族后代李士慶先生,在李慰農紀念館中,李士慶先生親自為實踐團隊講解,并分享了諸多有關李慰農同志的詳細資料,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生動故事。
在廟崗鎮小王崗村,實踐隊員走訪了早期共產黨員楊士彬的老家村落,并通過線上采訪了楊士彬先生的孫子——楊錦海先生,據楊錦海先生介紹,楊士彬是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實踐成員詳細知曉了有關楊士彬同志的生動革命事跡,敬佩他在酷刑和金錢、地位面前毫不動搖的革命信仰。
陳原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于1902年出生在安徽巢縣青崗鄉(今巢湖市欄桿集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時年僅31歲。在欄桿集鎮青崗村社區,實踐成員在社區劉書記、社區王主任的熱情接待和幫助下,走訪了陳原道同志的故居,透過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幕幕事跡……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陳原道同志在白色恐怖下,為了革命理想,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堅定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參觀完陳原道先生故居后,團隊成員在社區干部的幫助下,訪談了部分社區居民,了解先烈革命事跡的傳承情況。最后,社區干部向團隊贈予《陳原道傳》資料書籍,鼓勵團隊做好陳原道同志革命事跡的調研和宣傳工作。
傳播紅色文化,浸潤鄉村文明
實踐團隊經過3天的實地走訪調研,不僅掌握了當地村民們對革命先烈事跡的了解程度,也深入探究了在鄉村文明建設、家庭子女教育中對先輩革命精神的傳承情況,同時,為深入傳播環巢湖地區的紅色文化,助力“千萬工程”建設徽風皖韻和美鄉村,實踐團隊面向當地村民開展了巢湖紅色歷史文化宣講活動,將紅色文化的深厚內涵與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過程中,實踐團隊成員們深深感受到大家對于環巢湖地區紅色文化的高度認可。此外,團隊成員在實踐走訪中,還調研了當地鄉村的村容村貌、發展現狀、村民生計等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收獲滿滿,感慨良多,大家紛紛表示,要以環巢湖地區革命先烈為榜樣,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文/丁賽、黃維兵 圖/團隊成員 初審/鄧其志 終審/洪作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