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博,男,2001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巢湖學院機械工程學院2020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生。在校期間任班級團支部書記,曾任機械創新協會社長。任職期間,所在班級團支部曾獲學校“五四紅旗團支部”“先進團支部”等榮譽稱號。個人曾獲2022年度“安徽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安徽省百優大學生”等榮譽稱號,2021年度本科生國家獎學金、2022年度中國電信獎學金飛Young獎、第九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等省級及以上獎項2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表學術論文5篇。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項,作為項目成員參與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各1項。2024年5月,考取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第一次與韓志博相見是在崇學樓,不算寬廣的教室被辦公桌和隔板分割,坐著的都是戴著耳機,緊盯屏幕的同學們,潔白的桌面上散布的是各式各樣的零件。筆者的目光最終定格在門前的座位,韓志博穿著簡單的藍色T恤衫,緩緩站起。一番問候結束,筆者來到韓志博曾工作了兩年多的辦公位,四年的經歷隨著鼠標的點擊被娓娓道來。
追求 知者隨事而制
如果人生是一套系列書,那么大學無疑是其中情節最豐富的一部,翻開寫滿注釋的篇章,點進關鍵詞,更廣闊的人生體驗撲面而來。
有人忘不了18歲的夢想,決定不要被所謂的社會時鐘捆綁,勇敢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去到心中的彼岸;有人在經歷一番挫折后,不滿于現狀,于是通過精進自我,選擇見識不一樣的世界,開拓全新的可能;有人感慨自己小時候有一大堆夢想,如今卻只剩下了是卷考研還是卷考公。
韓志博聽了這些,只是說——
“如果你站在起點,暢想時瞻望未來,你會說你前途無量,迷茫時眺看未來,你會說你前途未卜。但我想說要是你站在路途中間看你的軌跡,你看到的只有一條路,走在路上,才能看到更遠的未來。”

剛進入大學的韓志博比現在要更靦腆,那時的他想的是做好自己擅長的事。在提到為何選擇連任四年團支書,韓志博給出的答案是做過:因為之前做過,所以就想著競選試試,做了就想著做好一點,也幫助班級獲得了“五四紅旗團支部”“先進團支部”等榮譽稱號。在被詢問各類賽事取得的成果時,韓志博連連擺手,表示并不記得太多細節,“比賽的時間總是太忙碌,但是忙碌的時間過去后,又會有新的事情接踵而來。如果是聊到項目,我了解的東西很多,可以越說越有勁,但要聊自己,我感覺像自夸,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尺寸可取,不敢告勞。”韓志博抿嘴一笑,似乎又開始思考起什么,不等筆者開口,他主動提議用翻看照片的方式來回憶。
第一張照片就是合照,韓志博解釋道:“那時候我和我的學長們嘗試去做樣機,東西需要做出來,但我們卻沒有加工的設備。于是我們帶上圖紙,委托一個在合肥工業大學的先進制造研究院的師傅幫我們加工。”看著一張張照片,韓志博的興致越來越高,不停地介紹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韓志博參加賽事的豐富經歷遠遠比他說出來得多,但宣之于口的往往是難以忘懷的。對他來說,忙碌不是一種狀態,而是常態。提到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時,韓志博津津樂道,“因為第一次申報大創,就申請了一個國家級的。我記得我們做的是防臭的垃圾桶,那時候我們團隊做了很多東西,包括論文、期刊、專利,在比賽要求的申報材料之外還做了樣機,內容是比較豐富的。”
在韓志博的講述中,他十分享受每一場比賽中和老師對答的感覺:“像每次比賽答辯的時候,我都會拼了命地向老師描述,因為我感覺那就像在我的領域,我能沉浸在其中,那是說不出的開心。”
機會沒有回放,停留意味著失去。凡事皆有顧慮,但切莫一味等待。對韓志博來說,太多的賽事是從零到一的突破,可他從來沒有猶豫,想做就放手去搏,踏實去做。他憑借勤奮和專業積累乘勝追擊,讓他大學期間免陷困局,用經歷書寫了“把握機會,不斷努力一定會有回報”這樣樸素的敘事。
熱愛 甘愿素履以往
什么是熱愛?在很多人的定義中,它就是你喜歡和想要干的事。但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質——心甘情愿。
心甘情愿地去付出,心甘情愿地去承受失敗,也心甘情愿地去接納追尋路上全部的辛苦。
在被問到如何權衡考研和工作之間的選擇,韓志博不假思索道:“我覺得考研不是必須走的路,要走什么路要關注自己的內心,我們不能被學歷或者高薪所束縛,不要僅僅為了生活,也要為自己的個人幸福感去爭取。我選擇考研就是因為熱愛,也有很多人勸說我農機這條路不好走,但是我不聽,因為我明白自己內心所渴望的是什么,去到華中農業大學,就是我現階段的目的。”
韓志博與華中農業大學結緣于夏令營,第一次踏進華農的校園,7500畝的占地面積,三面環湖的山水校園,設施完善的羽毛球館都狠狠敲動了他的心,而最令他魂牽夢縈的就是校園里的現代農機裝備。在來到這里之前,韓志博已經對未來的工作有了初步規劃,但七月份去了夏令營之后,他毅然決然地告訴自己的父母:自己從來沒有那么想過做一件事情,就是到華中農業大學去讀研究生。
“考研真的很充實,我就感覺特別開心。其實每天我能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我很享受這種充實的感覺。備考的時候,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早上喊我的兩個室友起床。他們兩個是真的很想考研,但是又起不來,就拜托我叫他們,11月份的時候被子一掀,也挺冷的,基本就睡意全無了。”提到考研經歷,韓志博表現出的更多是輕松,“每天七點就到圖書館了。考研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是非常高,除了一個數學沒有到自己的預期,其他的都還行。復習階段的時候,我就想數學150能考100多分就足夠了,于是就每天沉浸在專業課的復習和數學模擬百十分的喜悅里,以至于后來真的考試的時候,越寫越無奈,考完還擔心數學能不能過國家線,這個真的是差點就栽了跟頭。”韓志博告訴筆者,考研的過程從不是一場定勝負的拳擊,而是不到最后一刻無法見分曉的漫長纏斗,過程中充滿了自我懷疑、迷茫、焦躁,如果你因為階段性的成果沾沾自喜,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有可能被曾經所擅長的迎頭痛擊。
打開韓志博的抖音主頁,頭像的大型農機引人注目。“我在抖音上看見博主在講農機,我就走不動道。去年農機展回來,我帶了厚厚一大沓宣傳彩頁,就是看上面對設備的介紹。考研的過程中,我去圖書館還會揣一本,寫累了就拿出來看看。”

或許最幸福的事就是活在自己的熱愛里。因為熱愛,韓志博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向目標挺進的過程也變得熱血沸騰。
困難 不必歷歷如繪
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對于不同的人來說,相同的困難對人的影響卻是不同的。對于韓志博來說,困難的記憶是模糊的,因為與困難同在的是良好的心態。
“印象最深刻的是交材料和期末周撞在一起,我們團隊就住在實驗室旁邊的一個倉庫里面,相當于直接把宿舍搬到里面去了。有一次被實驗室的蟲子咬了,整個后背紅了一大片,去醫院知道那是毒蟲。”韓志博說著曾經的故事,眼里滿是懷念。受家人的影響,他對待事情一直特別樂觀。“在我這里,困難后面跟著的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不會特別去關注那些困難。”
大四的時候,韓志博去到了中聯重科的蕪湖事業部,任職制造部聯合收割機的動態調試員。“那時候特別累,我經常要從每天早上的八點半,一直干到晚上的十點,特別苦特別累,但我真的很享受過程。人事部和我交流發展方向的時候,他們希望我朝著管理層去,但我不太樂意,我想到生產一線去。其實也是有點私心的,我已經決定要考研,對農機肯定了解得越多越好。我報到之后,我就和人事商量我想到一線去,他們要求每個調試員每天要調好一個機器。一開始是有老師傅帶我調車,到后面我差不多可以自己調兩三輛車,也就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學習。”這段中聯重科的任職經歷給韓志博帶去了很多思考,但韓志博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
“往年的復試線是260分,然后我考了311分,但是我預期考到340分,對于復試我也不敢掉以輕心,我就去和車間的負責人說離職,回來準備復試。負責人讓我和人事談停薪留職,可是我一心只想著讀研深造。雖然沒有留下來,他們的挽留也是對我很大的認可。”韓志博一邊說道一邊看向了手機,隨后又解釋道:“今天也是很巧,因為我下午就要回家了。我父親對我的承諾,如果我考取研究生,就給我買一個大收割機。我真的做到了,收割機已經在家里等著我了,正好家里要收麥了,我在蕪湖那邊干了幾個月,對這些也比較了解,著急回去幫忙。”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困難,有些人總是習慣于借助外界脫責,一旦他們認為外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會自怨自艾、頹廢憂傷。聰明的人選擇改變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跟著改變了。
交流 向上開拓“視界”
大學,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導師,大多數人選擇敬而遠之,在尊重上多了些畏懼:害怕自己不夠優秀而不被選擇。誠然,大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多維的話題,但所有的交流都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
在大一剛入學的專業導論課上,韓志博就被臺上侃侃而談的王玉勤老師給吸引了,可能他也沒想到,自己未來的四年都會和王玉勤聯系在一起。大一剛開學沒多久,韓志博就跟著王老師參加各種比賽,“我特別感謝我的學業導師王玉勤老師,他是一位既嚴格又極具耐心的靈魂導師。在學業和競賽的征途上,他始終保持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一旦發現我犯錯,他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但這并非出于責難,而是希望我能從中汲取教訓。訓斥過后,他會以極大的耐心和細致,為我指出錯誤所在,并提供寶貴的改正建議。王老師從不隨意發脾氣,他的批評總是基于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正因如此,我們之間的師生關系充滿了真誠與尊重。”提到自己的導師,韓志博臉上是止不住的笑意,他慢慢坐正,認真地說道:“如果沒有王老師的引導,我就不會來到這個實驗室,也不能在比賽中取得那些成績,更不會有今天的我。”無論是大創項目、學科競賽,還是寫論文,王老師總是親力親為,及時給出指導。“有時,即便是在答辯前夕的緊張時刻,王老師依然不辭辛勞地為我們修訂項目、增添細節、檢查格式,他的辛勤付出與敬業精神,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深切地感受并銘記在心。”
在學習專業知識時,韓志博表示:比起自己摸索,他更珍惜在課堂上的時光,對講課講得好的老師都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像王玉勤老師的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控制工程基礎,孫釗老師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包括鄭祥老師的機電傳動課,史良馬老師的理論力學,他們講課都特別投入,我真的受益良多。他們上課甚至不用課本,板書從頭寫到尾,內容嚴謹。”韓志博的遺憾就是有的時候因為學科競賽通宵,偶爾上課的時候犯困。“專業課的學習是為了給工作和更深層次的學習提供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積累一定的專業認知,這些都可以讓你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加自信從容。”韓志博囑咐道。
“盡管王老師日常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并身兼安徽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但他只要有空,我們總會相約在學校食堂共進午餐,之后一同漫步校園。飯后與王老師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在學業上獲得了寶貴的指導,更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人生哲理上得到了深刻的啟迪。王老師還在我的未來規劃上給予了諸多寶貴的建議,這些建議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深感慶幸能遇到這樣一位優秀的導師,同時也對他多年來的悉心幫助心懷感激之情。”
因為王玉勤老師的培養,所以有了如今閃閃發光的韓志博。感念導師的培養,韓志博不止一次在采訪中鼓勵學弟學妹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主動尋求更多指導,珍惜遇到的每一位老師,尊重的同時不忘溝通交流。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在時間的長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對于我們而言,重要的不僅在于能擁有多少次成功,更在于遇見的每一個人和每一段拼搏的經歷。向上交流,在及時的反饋中改進自己,在他人的期望中明確目標。
作者手記:做一件想做的事、過一種想過的人生,聽起來那么美好,可真正去踐行時卻會發現并不那么容易。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或缺。人生是如此短暫,如果延遲,我們就可能失去機會,面對機遇挑戰,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想要改變,就要行動。對于韓志博來說,大學已經結束,但遠遠不是終點。未來的他也許走向科研之路,也許走向新的方向,無論何方,他將會帶著自己的能量走向每一個能到達的彼岸。(文/徐妍 圖/韓志博、閆函 初審/郭超 終審/張連福 發布/樊振華)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