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在學校黨委行政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專業建設為抓手,以課程建設為突破,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動力,以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按照“雙萬計劃”和“雙基示范建設”的要求,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豐碩成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以黨支部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學院黨委和黨支部全部通過達標驗收,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實現全覆蓋,學院黨建工作穩步提升,取得較好成績。

2019年,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入選校級“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教工第二黨支部先后入選首批“安徽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和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2020年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教研室喜獲“安徽省工人先鋒號”稱號。扎實的黨建工作為學院整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優化師資隊伍,提升發展動能
學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養。通過人才引進、國內外深造和校內培養等方式,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通過多種形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堅持新進教師崗前培訓制度,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堅持實施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制度,以賽促練,以賽促升;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參加不同類型和形式的專業學習和培訓;堅持搭建多種活動平臺,舉辦各類講座與培訓,通過教學沙龍、公開示范課等多種形式,促進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同時注重教師工程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優先引進具有企業背景的教師,另一方面通過實踐鍛煉,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積極聘任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客座教授和創業導師。
學院積極拓展學術交流途徑與渠道,幫助教師開闊學術視野。通過支持教師參加學術年會、邀請名家講座、支持教師外出交流等形式,為教師獲取學術信息,掌握學術前沿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支持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提升學歷層次和科研水平,目前4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多措并舉,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名教師入選合肥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兩名教師入選巢湖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一名教師入選合肥市“百人計劃”;一名教師入選“安徽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一名老師在安徽省第五屆普通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學院秉承“德學并舉,知行合一”的校訓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助力專業內涵建設。一是加強應用型課程建設,以專業評估為契機,組織專業教師積極打造金課。二是搭建實踐教學平臺。依托中央財政和相關項目資金支持,新建和擴建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實驗室等10余個專業實驗室,設備總值為2000余萬元。三是推進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先后與巢湖、合肥、長三角地區等10余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和3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通過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合作辦學的開展,充分利用企業先進的工程技術人員培養機制,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學生后期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院教學改革成果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多家媒體對學院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實踐探索進行了深入的采訪報道。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聚焦創新能力培養。一是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理念。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互聯網+”“全國應用型人才大賽”“雙百大賽”“挑戰杯”“專利創新大賽”等專業賽事。二是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積極動員和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新創業項目、參與教師教科研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三是重視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在網絡育人方面,引導師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遵守網絡行為規范,積極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學院鼓勵青年教師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撰寫成文發表出來,教師在易班·今日校園·易師說欄目、高校輔導員聯盟微信公眾號、巢湖學院學工在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表推文20余篇。團總支書記蘇潔紅老師積極申報2021年度精品思政微課程《堅定理想信念,永遠跟黨走》,順利結項,其項目成果《李克農:從隱秘到偉大——共產黨員的生命圖景》在安徽省第四屆微團課評選中榮獲三等獎,成果多次在黨史學習報告會上展示;蘇潔紅所撰寫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文章《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成因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文被《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匯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文獻史冊)收錄并出版。
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大學生學科和技能競賽頻頻獲獎,獲得國際級獎項1項、國家級獎項17項、省級獎項59項。學生先后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6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5項,“皖維科技創新孵化基金”項目16項;學生申報并獲批專利100余項;學生參與教師各級各類教科研項目8項,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3篇。


學院2018屆汪新同學和2020屆機自專業丁澤文同學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榮登人民日報《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優秀代表名錄》,丁澤文同學同時獲“2018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2020年“安徽省優秀大學生”稱號。2018級機自專業羅健同學獲“2019年度安徽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和2020年度“安徽省百優大學生”等榮譽稱號。

堅持走教科研創新之路,努力促進科研反哺教學
學院先后與安徽理工大學、東北石油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微結構成型與智能裝備創新團隊被授予“優秀科研創新團隊”,省級科研平臺“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組件工程研究中心”獲得立項建設。教師的學科結構更趨科學合理,教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學院教師主編、參編各類教材7部,獲批專利315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2項。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錄近50篇,2篇論文獲安徽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主持各級各類教科研項目10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項;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獲批教學成果獎7項,2019年“以成果為導向的機電類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以“互聯網+”大賽為契機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探索與實踐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科建設對專業及人才培養形成的有力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近四年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同時考研錄取率也穩中有升,分別達到 13.27%、 14.63%和17.40% 、26.17%,多名同學被四川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錄取。
堅持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在努力做好人才培養的同時,學院通過政策咨詢、聯合研制設備、參與技術改造等多種方式,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
長期以來,學院立足地方,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政產學研合作。一是支持教師到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中掛職鍛煉,共選派22名優秀的年輕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其中3名教師先后在巢湖市科技局和巢湖市團委掛職;二是為相關職能部門撰寫相關產業發展的咨詢和規劃報告,如受巢湖市科技局委托,撰寫《巢湖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意見》的咨詢報告被采用;三是參與企業重大技術改造,如參與巢湖銀環航標有限公司的錨鏈爐改造項目;開展聯合研制設備,如與巢湖市金輝自控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制變頻器綜合測試儀和變頻器速度鏈綜合控制器,并投入實際使用;接受企業的技術開發委托,受合肥中南光電有限公司委托,開展“石墨烯在太陽能電池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研究經費100萬元,該項目現已順利通過驗收。2021年再次受合肥中南光電有限公司委托,開展“可再生能源供暖自供給多源調控技術開發”研究,項目研究經費100萬元;受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開展“日盲型紫外探測器的研制”研究,項目研究經費80萬元,這兩個項目目前正在實施中。
面向未來,機械工程學院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加強內涵發展,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立足學校,立足地方經濟建設,努力譜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的新篇章。(文/方錢 蘇潔紅 圖/機械工程學院提供 審/汪世義)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