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應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邀請,安徽大學孫松教授在潤德樓北303室作題為催化材料基因工程技術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學院院長王小東教授主持,學院教師到場聆聽。

孫松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傳統催化材料研發因周期冗長、成本高昂,嚴重制約新材料開發與產業化進程。為此,引入材料基因組學方法,通過并行合成與高通量表征兩大策略,同步制備海量不同特性樣品并精準測定性能參數,系統性建立材料成分、工藝、結構與性能的定量關系,大幅縮短研發周期。
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開發并行合成與高通量表征技術,搭建研究平臺;二是研制多類設備,水熱/溶劑熱和溶膠凝膠濕化學并行合成分別突破100和400單元,解決傳統設備通量低等問題;三是實現催化劑快速篩選裝置數字化轉型,建立典型催化材料數據庫,助力產業發展。

在交流互動環節,教師們結合自身研究,圍繞濕化學并行合成設備在不同材料體系中的適用性等問題開展了熱烈討論。孫松教授結合實際案例,詳細分享了工程化案例,為在場教師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學術活動中,孫松教授系統梳理了催化材料基因工程技術的研究脈絡與發展趨勢,深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拓寬了與會教師的學術視野,為學院相關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文、圖/余梅 初審/張楊 終審/王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