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李靜博士第一作者,巢湖學院為通訊單位,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發表其關于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Confining MoS2/C nanoparticles on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sheets for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and long-life potassium ions batteries”。

研究簡介:
MoS2具有類石墨烯的層狀結構,是一種典型的二維材料,通常由上下兩層硫族原子層和中間的金屬原子層(如 Mo、W、Ta 等)構成“三明治”結構,相鄰的層之間由微弱的范德瓦爾斯力連接,相較于商業石墨(0.37nm),MoS2的層間距更大(0.65nm)TMDs 的層間距(0.6~0.7 nm),更加有利于鉀離子在層間的快速脫嵌,同時伴隨著較小的結構形變。得益于其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 MoS2在能源領域表現突出。然而,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 其自身導電性低,削弱了鋰離子的快速擴散能力,在持續的充放電過程中,二維材料的體積膨脹大且顆粒易團聚,導致了結構的崩塌和容量的大幅度衰減。

針對上述問題,李靜博士通過簡單的“一步氧化還原法”將MoS2納米顆粒與吡咯碳復合,并分散于石墨烯片層表面(MoS2-C/rGO)。二維結構提供了豐富的離子儲存位點,并且抑制了鉀離子嵌入/脫出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和團聚,提高MoS2的結構穩定性。而石墨烯和吡咯碳提供了雙重保護作用,顯著提高材料的導電性。在結構和組分的協同作用下,MoS2作為鉀離子電池負極工作時,其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顯著提升,其在2A/g的電流密度下循環2000圈之后容量仍能維持著162 mAh/g。非原位XPS及SEM的表征,也進一步證明了MoS2在鉀離子嵌入/脫出過程中的可逆性及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新型鉀離子電池負極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有助于推動鉀離子電池的發展。
期刊簡介:
《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聚焦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國際頂級期刊,已被SCI收錄,中科院1區,影響因子:11.322。
(文圖/李靜 初審/李宏林 終審/王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