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巢湖地區紅色底蘊與非遺價值,激活文旅融合新動能,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巢風遺旅”調研實踐團于7月1日至7月8日赴巢湖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團隊指導老師袁曉琳的帶領下,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實踐調研等形式,探尋有巢氏文化、紅色精神及非遺技藝。以青春視角探尋文化根脈,書寫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實踐篇章。
尋根有巢氏,解碼文明基因
調研團首站走進巢湖市博物館,在“有巢氏”主題展館內,通過史前文物、場景復原及數字影像,系統了解“構木為巢”的文明起源脈絡,團隊圍繞巢湖民歌、洪氏銀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專題研討,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困境以及創新發展的潛在機遇。在洗耳池、有巢氏公園,成員們漫步亭臺樓閣,研讀碑文典故,探尋傳統文化呈現,感受自然景觀與文化傳承融合的獨特韻味。成員們同園區游客、安保人員展開交流,了解公園憑借文化底蘊聞名及改善環境舉措,掌握非遺傳播現狀,收集創新文旅體驗建議。

探訪紅色故居,賡續精神血脈
在李克農將軍故居和張治中將軍紀念館,調研團通過書信、照片、作戰地圖等珍貴文物,重溫兩位將軍的愛國事跡與革命歷程。團隊成員在參觀人群中隨機訪談,了解公眾對紅色文旅資源認知,發現游客對講解和互動形式的需求;與故居管理工作人員展開交流,聚焦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路徑。調研團圍坐交流探討紅色文旅推廣路徑,思考如何讓紅色資源更受游客關注,成為巢湖文旅中的亮點,推動紅色文化從靜態展示向動態參與轉型,讓紅色精神在互動中代代相傳。

對話非遺傳承,激活民間智慧
7月4日,調研團走進巢湖市文化館開展訪談活動,與非遺辦負責人對接,了解巢湖市共有89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并就傳說類占比突出、經濟效益薄弱、年輕群體認知度低等問題提出合理且可行的建議。為了解柘皋鎮非遺與特色產業發展,調研團走訪特色餐飲門店,明晰柘皋早茶、傳統手工藝品等產業傳承創新困境與電商賦能、文旅融合新機遇;走訪洪同慶百年老金銀店,了解市級非遺洪氏銀器制作工藝與傳承故事,體會傳統技藝傳承堅守。此外,調研團深入巢湖民歌、剪紙等非遺項目一線,先后走訪巢湖剪紙傳承人胡順林與民歌傳承人雷玉君。成員們傾聽民歌從田間傳唱到新時代演變的歷程,了解剪紙作品中承載的地方文化記憶,與傳承人交流深耕技藝的故事及傳承面臨的人才斷層、認知度低等困境。團隊成員還體驗紙箋、剪紙等傳統技藝,探討民歌與旅游融合路徑,梳理出利用新媒體宣傳、文創開發、校園推廣等傳承推廣思路,助力非遺煥新。

匯聚多元聲音,共繪發展藍圖
調研團在各類調研場景中,與當地居民、游客交流,收集對“非遺+旅游”發展的看法,如在柘皋鎮、臥牛山公園、紅色故居等地調研時,了解民眾需求與建議。積極聯合其他實踐團隊開展共建交流活動,攜手探討非遺傳承創新路徑,互享調研發現、激發創意靈感,后續團隊將整合調研所得,助力巢湖市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此次實地調研活動中,從古老傳說到紅色文旅,從古鎮探脈到非遺傳承,團隊成員們不僅深刻認識到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更是發展的動力。展望未來,調研團期望能夠激發巢湖文旅在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文/浦文華 圖/劉琦 初審/袁曉琳 終審/管超)

